歷史故事:默默然靜待明主

公元188年,漢靈帝劉宏駕崩,少帝劉辨即位。大漢帝國已在宦官、外戚輪流幹政、交相火併的長期內耗中,搞得精疲力盡。那位年僅12歲的小皇帝,面對著呼喇喇似大廈將傾的帝國形勢,一籌莫展;而新掌權的大將軍何進,卻從外戚集團的私利出發,要誅殺所有弄權的宦官。然而,玩火者,必自焚。何進料事不周,反被宦官所殺。於是京城大亂,西涼太守董卓乘虛擁兵入京。當

歷史故事:默默然靜待明主

董卓進京,擅自廢立,獨攬朝綱。一時間少帝離祚,獻帝登基,多少大臣死於非命,多少百姓夭於無辜。董氏的倒行逆施引起朝野群情激憤。於是,各路諸侯同舉義旗,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討伐逆賊董卓。漢末動亂的帷幕正式拉開。董卓之亂後,帝國政治舞臺上,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風雲人物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歷史故事:默默然靜待明主

目睹這動亂的現實,荀彧想,自從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被地方舉薦為孝廉,官拜守宮令以來,國無寧日,政治危機愈演愈烈,政治人物走馬燈似地更換,形勢短期內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撥亂反正遙遙無期。此時不應追求顯達於當世,而應該激流勇退,靜觀時變。於是,毅然決然棄官歸隱,回到潁川老家。在歸隱的日子裡,荀或閉門讀書,靜心修煉。一次,何顒路過荀府,與荀或共話時事。何顒作為長者,贊同荀彧對時局的分析。於是舉家遷至冀州,以求去兇趨吉。

歷史故事:默默然靜待明主

不久,袁紹用謀士逢紀之計,一面派人聯絡遼東公孫瓚,約以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一面使人密報冀州牧韓馥。公孫瓚傾巢出動,來取冀州。韓馥料定自己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就派別駕關純請袁紹入冀州主持軍事。這樣,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得了冀州。袁紹計奪冀州之後,開始招賢納士。他聽說潁川荀彧避難冀州,敬重他是一代名士,忙派人四處查詢,然後,待之以上賓之禮。然而,荀彧深知袁紹其人,料定他終不能成大事。因此,荀彧在冀州就像徐庶進曹營一樣,來了個一言不發,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中,靜默觀變。

歷史故事:默默然靜待明主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詔平定黃巾起義,從壽陽戰到濟北,大獲全勝。接著,曹操收編了30萬青州黃巾軍,壯大了實力,威名傳於朝野,朝廷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軍駐兗州。曹操在山東崛起,使荀或看到了統一的希望。荀或私下與侄子荀攸商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兗州曹孟德,治世能臣,今後必成大業。何公前次至府上,曾對我說過安天下者必曹孟德的話。我深以為然,現今我等離冀赴兗州,棄暗投明,才叫做良禽擇木’。”荀攸贊成或的主張。於是兩人暗自離開冀州投奔兗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