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館子吃外賣,如何遠離劣質食材和“地溝油”?

下館子吃外賣,如何遠離劣質食材和“地溝油”?

在外就餐,買外賣,買半成品,能讓人省去在熱烘烘的廚房裡做飯的麻煩。但是,吃完之後,很多人總有點不放心。

經常有朋友問這樣一個問題:在外就餐,買外面的東西,什麼方法能快速準確地鑑別地溝油,怎麼知道所用食材是否新鮮?我怎麼都吃不出來呢?怎麼才能遠離這些麻煩呢?

這是個好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分幾方面來說吧。

一、有關烹調油的質量

“快速準確地鑑別出地溝油”這事兒臣妾做不到啊。檢測專家研討過很多輪了,沒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麼是這樣呢?你肯定會覺得,專家真沒用。

其實,純的地溝裡撈出來的廢棄油,泔水桶裡分離的油,或者是長時間煎炸產生的老油,當然很容易鑑別出它們不合格。看外觀、聞味道都知道不是新鮮油脂了,水分、酸價等常見指標也不可能合格。

即便對它們進行脫酸、脫色、脫臭、脫水乾燥,去掉雜質,仍然能夠用一些簡單的指標發現它們不合格,比如折光率,比如粘度,比如極性值等。

比如說,新鮮純淨油脂本來導電性較差,極性值很 低。即便在家裡反覆加熱幾次,油脂的“極性值”和“電導率”也會上升。國外研究發現,這種極性值高的油可能對胃腸疾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都有促進作用。吃 餐館裡那些過油的菜餚,理論上也是一樣的效果。當然,用這個方法只能鑑別出來油脂是否新鮮,是否經過反覆加熱,但不能鑑別出是哪裡撈出來的。

但是麻煩在於兩件事:

第一,如果把這些經過處理的廢棄油兌到合格的新鮮油當中,只兌5%,這還真是很難鑑別出來。因為5%的指標變化往往還在合格範圍當中。

第二,專家們至今沒有發現,從地溝裡撈出的油含有什麼特徵物質和其他不合格的油不一樣,比如反覆煎炸的油,比如放了很久氧化變質的油。

其實,專家們也想了很多辦法來對付這些只兌了少量壞油的摻假油類產品。

比如說,反覆油炸魚肉、給肉絲肉片蝦仁之類食物過油之後,本來不含有膽固醇的植物油,會溶解動物性食品中的膽固醇。這樣,即便只在新鮮油裡面兌入5%用過的煎炸油,一測定就會發現其中含有膽固醇。但這個只能鑑別出新鮮植物油中有沒有兌入炸過魚肉類食物的油,而不能鑑別是不是兌入了從地溝裡撈出來的油。

又比如說,炸雞的油如果不扔到地溝裡,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使用,它所產生的有害物質就很多,包括熱氧化聚合反應產生的苯並芘等多環芳烴致癌物。如果把它兌到新鮮油裡,多環芳烴類物質的含量就會驟然升高,因為新鮮油脂裡的含量本來微乎其微。

問題在於,膽固醇也好,多環芳烴類致癌物也好,到底是來自火鍋、菜湯裡撈出來的“老油”,還是曾經給宮保肉丁魚香肉絲中的肉丁肉絲過油用的餐館炒菜油,還是給地三鮮中的土豆青椒茄子過油的家庭炒菜油,還是地溝裡撈出來的油?

專家都沒有解決的事情,我們靠眼睛和舌頭,自然更不能解決。

不過,糾結這些壞油是哪裡來的,有沒有去過地溝,一點意義都沒有。只要油脂已經受熱發生化學變化,到一定程度之後,都是嚴重有害健康的!即便把水分、雜質、顏色、味道去掉,也去不掉其中的熱解產物、水解產物、環化產物、氧化聚合產物,包括苯並芘之類的致癌物。

如果要求不那麼精確,不考慮是地溝裡來的,還是炸過油條油餅麻花的,還是餐館反覆給半成品菜餚過油用的,劣質油脂的鑑別方法還是可以有的。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面前的這盤菜,它所用的油到底是不是壞油呢?到底是否適合人類食用?是否會威脅到我們的健康呢?

至少我們能夠鑑別出來,做菜的油是否已經明顯不新鮮,或者加熱時間太久,不適合人類食用了。

1 嚐嚐菜的口感

新鮮合格的液體植物油是滑爽而容易流動的,即便放的油多,也絕無油膩之感。在水裡涮一下,比較容易把油涮掉。反覆加熱使用的劣質油,因為已經發生氧化聚合,分子量增大,粘度上升,口感粘而膩,吃起來沒有清爽感,甚至在熱水中都很難涮掉。

如果是動物脂肪(豬油之類),雖然室溫下是半固體,吃起來有點粘,但它們在30~50攝氏度就會融化,在熱水裡就能涮掉。粘膩的壞油卻是熱水都涮不掉的。用這一點,可以鑑別是豬油牛油帶來的粘膩,還是壞油帶來的粘膩。

2 看看菜的顏色

如果油脂經過長時間加熱,已經氧化聚合,不僅會變粘,還會發生折光性的變化。看起來菜的表面比正常情況更明亮,明晃晃的,就要警惕了。

3聞聞菜的味道

新鮮的精煉油沒有明顯的味道,沒有精煉的油則有它本身特徵的味道。如果一道蔬菜中沒有魚肉類配料,卻帶有葷菜的味道,那就說明油脂是多次加熱過的,不是新油了。如果菜裡有不新鮮油脂的味道,比如“哈喇味”、“老油味”,那就更說明油的質量不佳。

4冷卻之後的變化

人 們都知道,多數植物油在室溫下是液體狀態的。如果是用豆油、花生油、稻米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新鮮植物油烹調的菜餚,那麼油在室溫下冷卻後,還 是液體的。只有可可脂、椰子油等有可能在20攝氏度的室溫下還呈現固體狀態。夏天的溫度超過25攝氏度,連椰子油和棕櫚油也是呈現液態的。

把菜餚打包回家,再在室溫下開啟,如果油脂已經凝固或半凝固,說明油脂的飽和度比較高,或者反式脂肪酸含量高,或者是油脂熱聚合產物多,很可能是反覆使用的油。一方面,這些油在炸肉、炸魚之後摻入了動物脂肪,使飽和脂肪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加熱造成氧化聚合和反式異構化,也會導致凝固點上升,油就容易凝固了。

二、怎樣遠離不新鮮食材和劣質食材?

食材的新鮮度需要我們自己有經驗,知道新鮮的食材什麼味道。常見的情況是蔬菜新鮮度降低,豆腐發酸變味,魚類存放太久肉質過爛過硬或有腥味,肉類久存有不新鮮的氧化味道,等等。

為了儘量縮短客人等待的時間,餐館的多數食材都要提前處理,做成半成品,大部分不會在客人點菜當時才開始處理,非常容易繁殖過多細菌。特別是夏天,要仔細品嚐一下,高度警惕豆腐變酸,以及涼拌菜變味的情況。涼拌菜尤其要小心,因為它們沒有經過加熱殺菌,細菌增殖之後危險很大。

對於各種零食和自制飲料,也要提高警惕。比如說,如果使用了陳年的黃豆,打出來的豆漿會有不新鮮的風味;又比如說,很多餐館在客人落座時就上一碟花生、瓜子之類,卻往往是已經很不新鮮有哈喇味的,這樣已經油脂氧化的食物,吃下去有害健康,還是不吃為妙。

此外,調味品也有很大風險是偽劣產品。 比如點心、冷盤或蘸料里加入了已經氧化酸敗的花生、花生碎或芝麻醬,就能吃出來“哈喇味”。我經常在餐館中吃到劣質的醋和醬油,一嘗就知道不是純釀造產 品,甚至不是合格產品,口感非常差。吃慣了優質釀造調味品的人,一口就能嚐出來,因為造假是沒法達到優質品的風味、鮮味和口感的。如果您吃不出來,那麼大 部分可能是——您平日基本上沒吃過優質調味品。

做個吃貨,就是半個美食家,要對食材的原來風味口感有充分了解。為什麼麻辣味、香辣味的食品最受歡迎?為什麼各種超重口味的食品大行其道?一則迎合了人們追求刺激的本性,二則可以利用濃重的調味來掩蓋低質量原料的真相,從而降低原料成本,用低價格來開啟市場。所以,越是吃味道濃重的食品,越要非常認真地品味其中的本味,避免被劣質原料所危害。

一些餐館善於用低價原料來替換高價原料,要小心鑑別。我 曾去餐館吃孜然羊肉這道菜,吃了一口,就發現根本不是羊肉,好像是鴨肉。因為就算是放了很多孜然,羊肉的味道和口感,也是沒法用其他肉來模擬的。而鴨肉的 口感,也不會因為加入調料就變成羊肉。同樣,優質的牛肉,沒法用老牛肉透過加入嫩肉粉之類來模擬出來。嫩化處理之後肉有點軟,但肉絲感也沒有了,吃牛肉比 吃雞肉質地還要軟,豈不是很假。

通常,調味比較清淡、烹調比較低溫的食物,很難用劣質產品來糊弄人。比 如說,清蒸魚只能用剛殺的魚來做,而乾燒魚、油炸魚就可以不用活魚來做,用冷凍多日的魚也沒問題。清炒蔬菜如果用不新鮮的油來做,很容易被顧客察覺;而加 幾片五花肉和大量辣椒的乾鍋蔬菜,用油炸多次的油來做,就不太容易吃出來。又比如說,在吃辣子雞丁、回鍋肉等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肉片或肉丁經過油炸已經 基本變幹,甚至發脆。這樣的肉,未必是新鮮的肉,有可能是因為缺乏香味、甚至有異味,特意深度油炸,讓它產生焦香,失去異味。

不過,對於經驗不足、舌頭不靈、不夠耐心的人來說,只要烹調方式足夠濃味,加的鹽、辣椒和其他調料太多,就容易遮蓋食物本身是否新鮮的資訊。如果又追求菜餚價格便宜,又想要油脂、食材和調味品全都新鮮優質,難度也非常大。真想吃新鮮食物,又不想自己做,那就只能點那些味道比較清淡的菜餚,什麼煎炸、乾燒、乾鍋、回鍋、燒烤、燻烤之類,都不要點。

最後給大家4個建議:

1 看看食品安全等級。去餐館的時候,在懸掛營業執照的地方,會有一個“食品安全等級”的牌子。餐館食品安全水平有A、B、C三級,達不到C級,就不能營業。食品安全等級都是按硬標準評的,看看後廚就知道不同等級的餐館差別很大。您曾經注意過這個等級標誌嗎?

2 保留證據。去餐館吃飯要保留髮票,至少是收據,以便出了任何問題之後有證據可查。每年夏天都有很多消費者因為在外就餐而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腹痛發燒,少則一天,多則三天,讓人痛苦不堪。不要小看這“拉肚子”的事,這就是食品安全事件!

3 表明抗議。如果發現餐館的食物質量有問題,即便結賬之後,也要當面和店家說明你的意見。回去之後,要在網上做評價,廣而告之,讓不注重食品安全的餐館受到壓力,吸取教訓!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或者只是私下嘀咕,就是對劣質產品和無良店家的縱容。

4 及時舉報。如果外餐之後有身體不適,一起就餐的人也有同樣的不適反應,就說明很大可能是外餐引起的,建議直接打電話投訴。食品安全管理舉報熱線是12331,大家都要記住!也可以撥打市長熱線12345,讓領導來監督相關部門解決問題,不僅有效,還有對舉報人的電話回訪呢!

只有消費者的監督,才能讓餐館有自律的動力,我們的在外飲食也才能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