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文化大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大文豪們無疑是青史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無不以其精妙絕倫的文筆將傳奇佳作流傳於世。尤其是到了宋朝,由於經濟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發達高度,文人墨客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文化界璨若星河,其中,蘇家父子三傑是絕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筆,尤其以蘇東坡最是出眾。可以說蘇軾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其詩清新脫俗,豪氣干雲;其詞豪放不羈,題材廣泛;其文行雲流水,著述宏富。不但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還是書法“宋四家”之一。說起身份,蘇東坡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改革家,而更為人豔羨的是,他還是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大家。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之蘇東坡、蘇仙。出生於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欒城。蘇軾自幼聰穎,生性豁達,為人率真,不但廣交好友,還愛好美食,有不少關於美食的佳作,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山中何事?松花釀肉,春水煎茶”等等,無不流傳於世,至今仍被人們所稱頌。不僅如此,還有不少流傳至今仍然炙手可熱的美食,也是出自於蘇東坡這位美食大家之手呢,比如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蜜酒等等等等。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且廣為流傳的,莫過於是那道濃油赤醬,回味無窮的東坡肉了。這東坡肉,顧名思義,其的發明肯定是與蘇東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話雖如此,其實關於東坡肉的故事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還請各位看官跟隨小編穿越回一千多前的宋朝汴京,當時的蘇軾正值少年,剛剛從老家四川眉山來到這裡,連同他的老父親與胞弟一起,一同金榜題名,一同官場高升,被稱為是蘇氏三傑,一時風頭無兩。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可好景不長,素來生性豪放的蘇軾向來對於其不認同之事直言不諱,為此還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和皇帝,因而受到了烏臺詩案的牽連,竟一路從汴京被貶謫到了湖北黃州,擔任小小的團副練使一職。不過黃州這地方在政治上雖偏遠,在地緣上可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物產那是相當的豐富。天生吃貨又生性樂觀的蘇東坡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苦中作樂的好機會,大肆研究起了美食,為此還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比如《煮魚法》《豬肉頌》《東坡羹頌》等等,好不快活。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這些文學作品,按今天的通俗眼光看,其內容就是些蘇東坡沉浸美食界多年鑽研出的總結出的菜譜。而咱們今天要說到的這道東坡肉,正是出自於《豬肉頌》之中。據記載,在宋代人們皆以食用羊肉為榮,而豬肉反而無人問津,東坡嘆息之為富人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而被貶官賦閒在家的蘇東坡本著吃貨的精神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在當時及其廉價的豬肉。幾經嘗試後,蘇東坡發現,一種將豬肉大切四塊,放在砂鍋中慢燉,再加入黃酒將之紅燒,最後再繼續小火慢燉後得到的成品,美味至極。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不過,從這道豬肉料理的初次亮相到最後成型,也是跟隨蘇東坡的多次被貶至各地而歷經數次改進。首先在江蘇省北部城市徐州,東坡肉第一次以惠增豬肉的名義出現;而後在湖北黃州皇崗蘇東坡確定的方法和配方;最後到了杭州,東坡肉又結合了當地口味特色,最終確立了菜譜,並流傳至今。現如今的東坡肉也算是杭幫菜中數一數二的特色菜品了。

外酥裡嫩東坡肉,流傳千年的名菜,令人食指大動的文化美食

東坡肉流傳到了現在,通俗的做法和東坡創立時的做法相比,已經有所改進。現在的做法通常是選取豬五花肋條,改刀切方塊,再取砂鍋一隻,將豬肉塊皮面朝下放置,再加入冰糖、姜、蔥、蒜、八角、白果、香葉、生抽、老抽等,蓋上鍋蓋,先大火烹至滾開,再轉小火慢燉數小時,直至用筷子能輕易將豬肉插穿即可關火。這樣做出來的五花肉可謂是,肥而不膩,外酥裡嫩,入口即化,又回味無窮,令人慾罷不能,嘗過久久不能忘懷。說到了這,諸位看官是不是瞭解到了東坡肉的來歷和做法了呢,不妨有空的時候嘗試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