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排骨,是繼五花肉之後,最適合拿來烹飪佳餚的肉部位食材,因為排骨部位既整齊又是長骨頭,

尤其排骨的中間部分,整齊劃一的,肉量多油脂少,肉感酥脆,都能適應中西餐的各種蒸、烤、燉、燒、燜等做法

,花樣吃法,肥而不膩,肉酥鮮香,解饞巴適。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但大家知道嗎,

一扇排骨有14根肋骨,根據肋骨和肉部位的劃分, 可分為“前排”、“中排”、“後排”

,製作中餐“中排”是最好的部位,因為這部分的肉骨比例最均勻。

而製作西餐“後排”最適合,剩下的“前排”則算是最差勁的部位,有句老話說

“前排骨是骨、後排骨不是骨”

,以稱托出前排骨基本都是骨頭,沒肉吃,

而延伸到後排骨,卻有高達1/3的排骨骨頭,卻依然是能吃的,而且肉量也是最多的

,為何這樣說,後面小鹿有提及。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劃分的這三個排骨部位中,“中排”是最難買到的,要麼大清早去買,要麼托熟悉的豬肉檔老闆留,

因為選用中排製作的美食造型最漂亮,早就先被餐廳、酒樓預訂了。

而剩下可以輕易買到的“前排”和“後排”,也要學會如何辨別,才能減少被以次充好的情況發生,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下面小鹿講解前排、中排、後排的特點扣區別,弄懂再買心有底。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先正面講解前排、中排、後排的位置和肉色區別:

一塊完整的大扇排骨,從外觀來看,

前排包涵有前面一頭長大骨、前端3~4根肋骨左右,

肉色較深呈暗紅色澤,肋骨間的肉較少且窄;

中排包涵有整扇排骨中間肉最飽滿的4~5根肋骨肉

,骨頭長直,肉色呈鮮紅色澤;

延伸到後排,顏色就大不如前排和中排了,呈粉嫩的潤紅色。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手感差異:

當我們觸控排骨時,能感受到排骨部分不同,肉感不同,

前排的肉質較硬,後排較軟,側重說明前排肉比後排肉要老

,加上帶有骨頭,骨髓多,用來燉湯會更鮮,但用來紅燒或燜制,沒啥肉全是骨頭,一點都不好吃。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再從反面講解前排,中排,後排的區別:

選購排骨,

不能單從正面檢視大扇排骨大小,就認定以為前排的肉量最多

,相反前排的肉含量是最少的,反過來一看,就能看出區別。

前排除了帶有3~4根較窄的肋骨外,兩側還有列叉骨,骨頭扁且長,如此一看,肉量就很少了。

而到了中排部位,骨頭圓且長,寬度均勻,肉量飽滿。

到後排骨,骨頭短且細,

一端是扁薄的脊骨,一端則是帶有脆骨的軟肉

,如此一看,後排帶有的肉量是最多的。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

同時,後排骨帶有的軟肉一端,

肉中還帶有大量爽脆的“白色脆骨”在內,這些“脆骨”所帶的營養,是排骨中最好的

,民間有諺語

“喝一碗骨頭湯,不如吃一筷子白脆骨”

,後排肉裡,有近一半這樣的“脆骨”,瘦肉量也多,所以買後排最划算。

選購排骨,要分清“前排”和“後排”,肉差距大,弄懂再買少被坑,下面小鹿給大家簡單總結:

前排骨:肉最老且硬,骨頭多,肉量少;

中排骨:肉飽滿,量適中,骨頭圓且長;

後排骨:骨少肉多,肉嫩且滑。

關注@鹿小美食,歡迎您分享、收藏、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