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懷於衛】衛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永濟渠大運河嗎?

【有懷於衛】衛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永濟渠大運河嗎?

每個新鄉人都聽說過“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這樣的宣傳口號。穿新鄉城而過的衛河,給著新鄉人太多的回憶。對40歲以上的新鄉人而言,它曾經臭水橫流,更曾經魚蝦滿河,甚至帆影點點。

【有懷於衛】衛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永濟渠大運河嗎?

50年代的衛河

衛河,現在一般指從新鄉合河到山東臨清的一段。臨清下游的部分已經融入大運河直入海河,一般稱作南運河。合河的上游則分別是百泉河和小丹河。這也是一般把衛河之源說做百泉的原因(百泉河源自百泉)。它有自己的源頭,雖然最後沒有直接入海,可是大運河搶了衛河的下游河道,不是衛河的錯。但是,還是有人說,衛河其實是人工河,它就是隋煬帝開挖的大運河的一部分——永濟渠,所以根本不存在運河搶衛河河道的問題,這是真的嗎?

從古書上,我們能找到答案。清嘉慶十三年編寫的《畿輔安瀾志》有如下記載:“衛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漢為白溝,亦曰宿胥瀆,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河。”這種說法可以說是簡明扼要的回答了上面的問題,衛河前身是永濟渠,但永濟渠不是憑空來的。

《水經注》,北魏時期酈道元的地理學名著,成書於公元500年前後。在其中,有《清水注》和《淇水注》兩卷。《卷九·清水注》中說:“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過獲嘉縣北,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入於河。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流經新鄉的衛河,古代叫做清水(或者叫清河),發源於修武黑山(應為現輝縣白鹿山東),經過新樂城,也就是現在的新鄉市區,再流過汲縣(現衛輝),在淇河口與淇水(淇河)匯合。這條清河基本和現在衛河上游的大沙河(丹河)直到淇縣淇河口的河道相重合。可以說,在該書中,也有百泉河(應是書中的陶水)的記載。

【有懷於衛】衛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永濟渠大運河嗎?

清水,過了淇河口之後,原來會注入黃河,但是後來,它改名白溝,也不再流入黃河。白溝,是魏武帝曹操定都鄴城之後開鑿的一條運河,它先利用了一段清河的河道,然後在浚縣使其完全改道,流入古黃河(當時黃河流經道口後改道向東)。

到了隋煬帝時期,他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並征伐高麗,開通永濟渠。南邊開渠溝通沁河與清水,可直達黃河,北面然後經清水、白溝等河段最終入桑乾河至涿郡。後來,因河流的泛濫等原因,上游與沁河間的河道湮沒,下游也幾經改道,加上為漕運而對渠道的不斷建設,形成了現在的衛河。

【有懷於衛】衛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永濟渠大運河嗎?

永濟渠

看了這些歷史,我們終於明白了,衛河是一條在天然河道基礎上改造出來的,以漕運為目的的運河。從三國至今的大約1800年間,為了航運、為了灌溉,人們在其周邊開挖了大量渠道,建築了堤壩、枋堰、倉庫、碼頭等等,通航知道20世紀60年代。看看吧,小丹河(丹河-衛河)、人民勝利渠(黃河-衛河)、共產主義渠……這一系列引水防洪渠道,不也是衛河成長的痕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