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我對京城的巷子美食“爆肚”情有獨鍾?

爆肚,老北京小吃之一。很多人認為爆肚就是牛肚和羊肚,其實爆肚有十三種不同品種的爆肚,也被人們稱作“爆肚十三吃”。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白七爺與孫子一通爭吵後去了一個專做爆肚的小店,爺孫倆一口氣吃下了15盤爆肚,兩人的火氣全消,這就是我沒來北京之前爆肚給我這個吃貨的印象。

我北漂快十年了,我對爆肚這個京味的“巷子美食”的可謂情有獨鍾。

為啥我對京城的巷子美食“爆肚”情有獨鍾?

蘸了麻醬的爆肚

所謂爆肚就是把牛或羊的鮮肚切成細條,用沸水“爆”熟後,蘸著調製的佐料吃。它雖然選用牛羊內臟,卻香而不羶,味道絕了。

爆肚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原來是窮人們吃得起的小吃佳餚。但從清末以來,宦官世家、八旗子弟,特別是鍾拉梨園大家,都以吃措繩度爆肚為快。如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先放蜷李萬春等梨園名流對爆肚無不鍾愛。

吃過爆肚的都知道,

爆肚也分百葉、肚仁、散丹、肚領、肚板等等

,吃的比較多的是百葉。用沸水爆熟,蘸著調配好的麻醬吃,質地鮮嫩,口感香脆,講究“齒感”。有一種說法,叫做“爆肚十三吃”,據傳是滿清時期,“在旗”的許多“貝勒爺”,口味不一樣,喜好爆的“部位”也不盡相同,所以逐漸形成了十三種不同品種的爆肚。爆肚分爆牛肚和爆羊肚。牛肚通常可以分為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四種;羊肚分為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蘑菇、葫蘆九種。不同部位口感不同,牙口好的儘管點肚板、食信、蘑菇、葫蘆,包你嚼得過癮。

為啥我對京城的巷子美食“爆肚”情有獨鍾?

爆肚十三吃

爆的時候,要放入蔥姜、花椒料酒可以去腥。香菜嘛,可千萬不能客氣,玩兒命往裡招呼。爆肚隨吃隨爆,不要一次爆太多,等吃的時候,下面的都涼了,因為爆肚沒法回鍋,回次鍋就老了不堪嚼了,所以每次只要半小碗,二兩左右。吃爆肚時一般一口只夾一塊,要抹著碗底託著香菜蔥蘸起調料入口。如果周圍的人聽聲音以為您在嚼一塊嫩黃瓜,那不用問了您已經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北京有句俗話:“北京的小吃在宣武(如今宣武併到了西城),宣武的小吃在牛街。”牛街有很多歷史的老字號,別看門臉“奇小”,可天天排著大長隊,只為了能吃上一口好吃的。在牛街,吃爆肚是首選,牛街爆肚馮滿張三家都享譽北京。就說牛街輸入衚衕老爆肚滿雖是外賣檔口,但每天都是長長的隊伍,風雨無阻呀!

老爆肚滿的堂店現在位於牛街11號,2017年因為拆遷,將原本位於牛街南橫西街98-1號的老店遷至於此。想吃他家的爆肚,可得有耐心,到了飯點一準兒“爆堵兒”。一般下午5時許,老爆肚滿店就開始熱鬧起來了。不需要吆喝,新老食客紛至慕名而來。另外除了牛街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以及爆肚宛、爆肚皇、爆肚任、爆肚於、爆肚歪等。

為啥我對京城的巷子美食“爆肚”情有獨鍾?

老北京爆肚大排檔前排著長隊的顧客

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說還可治胃病,民間有所謂吃哪裡補哪裡。而爆肚主要是牛肚羊肚。牛肚羊肚補中益氣,解毒,養脾胃,故吃爆肚有養胃的功效。

吃爆肚最好再配點酒(當然如果是清真經營的爆肚店是禁止白酒的),酒當然是“白牛二”,就是白瓶裝牛欄山二鍋頭,喝二兩牛欄山二鍋頭,一盤爆肚一瓶白酒,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確實是人生一大快事,逍遙極了。而吃爆肚最好的時候是立秋下一場雨後,不冷不熱,老北京人會選擇這樣的日子“吃秋”貼秋膘,“吃秋”貼秋膘必須有爆肚。

一碟爆肚,一碗小料,一盤燒牛羊肉或幾個燒餅夾燒牛羊肉,這就是地道的老北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