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丨播講:牛佳佳

丨文章選自:古人的日常生活

丨圖片選自:網路

遙望浩瀚星河,回首千年中華,日常中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都有它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軌跡。

我們對歷史的瞭解往往只限於朝代更迭、王侯將相和才子佳人,

而對古人們的真實生活一無所知。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比如,沒牙刷的他們是怎麼刷牙的?他們用的什麼化妝品?古人養寵物嗎?

那些日常裡的人間煙火、市井智慧,不僅很有趣,

還深刻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我是佳佳,

帶你穿越回古代,

瞭解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們來說:酸餡兒包子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酸餡兒是什麼東西呢?南宋人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第三卷有記載:“人日,正月初七日也。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酸餡也。”意思是到了正月初七,開封城裡家家戶戶都包面繭,有的包肉餡兒,有的包素餡兒,這種面繭其實就是厚皮包子,又叫酸餡兒。

何謂“面繭”?兩頭尖尖,中間略鼓,底下平平,頂端有稜,是一種形態古怪的長包子。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如今開封民間仍流行包這種好似蠶繭一樣的長包子,做法極其簡單,比包普通的包子還要容易:將半發酵的麵糰掐成小團,一一拍扁,擀成圓圓的、跟手掌差不多大的麵皮,託在手中,放上餡兒,將兩條弧邊對摺、合攏、捏緊,再讓麵皮繼續發酵,待包子發得圓鼓鼓的,上籠蒸熟。坦白說,整個過程極像包餃子,只不過餃子用死麵,不用發麵,一般煮熟,不是蒸熟,而且皮兒也沒那麼厚,更沒那麼大罷了。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既然酸餡兒屬於形態狹長的包子,那乾脆就叫“長包子”或者“扁饅頭”好了,為什麼又叫酸餡兒呢?答案很簡單,它的餡兒真是酸的。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按照我們現代人的常識,包子餡兒可葷可素,可鹹可甜,但不應該酸,如果餡兒酸了,那說明包子壞了,沒有人會吃。但是我們不能用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不愛吃酸餡兒,不代表宋朝人不愛吃。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

宋朝人加工包子餡兒,有時會讓餡料初步發酵,形成獨特的酸味兒,然後再包成那種兩頭尖尖的長包子。餡料發酵以後,部分蛋白質分解出遊離氨基酸,既容易消化,又增加了鮮味。

邯鄲V音|佳言:「古人的日常生活」——酸餡兒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