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河南省作為中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史底蘊深,出土過很多重量級的文物。如雲紋銅禁、蓮鶴方壺、賈湖骨笛、婦好鴞尊、武則天金簡等,都是厚重大氣,極具藝術價值的國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是,卻也有兩顆小小的“蔬菜”擠進了這個隊伍,它們是怎麼發現的,有何特殊之處?

上世紀70年代的一天,正是農忙時期,河南省商丘市某村的一位農婦,跟隨隊伍下地幹活,她賣力的插著秧。中午時,大家勞作完都去田邊吃飯,而農婦不怎麼餓,便留下來繼續耕種,然後神奇的事情便發生了。

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原來,農婦在一處泥濘的土地下,意外挖出來一根紅蘿蔔和一顆大白菜,稻田裡怎麼會長出蔬菜呢?而且還是蘿蔔白菜長在一起,上面還有兩隻栩栩如生的蟈蟈,這可是奇聞怪事。她拿上手一看才明白,原來這是雕出來的蔬菜。

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雕刻,看起來和真東西一模一樣,摸起來硬邦邦的,農婦猜測它們應該是用“石頭”雕刻而成,她實在太過喜歡,便沒有告訴其他人,將兩顆“石頭蔬菜”帶回了家當裝飾,這一放就是十多年。

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館準備擴建,那時候館藏的文物數量還比較“寒酸”,很多珍貴文物都流散於民間。為此館方派出多位文物專家和工作人員,在鄭州及周圍城鄉,四處尋找流散的文物,其中一隊人到了商丘後,剛好去到農婦家裡歇腳。

本來只是討碗水喝,但其中一位專家比較眼尖,一眼就看到了廳堂供桌上的那兩顆蔬菜,上面已落滿了灰塵。他請農婦拿下來看看,結果擦拭灰塵後,兩顆蔬菜依然和新的一樣,沒有絲毫掉色磨損,專家又鑑定了它的材質,頓時激動起來,這哪是什麼石頭,分明是象牙!

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從這兩件蔬菜的工藝來看,很明顯是清代的精美牙雕,肯定是出自某位大師之手。但為何會出現在農田裡?至今還是個謎。為了將兩件寶物買下,專家團隊掏空了錢包,湊足了80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農婦自然很開心的賣給了他們。

清代的牙雕技藝,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巔峰,從這兩顆蔬菜上就可以看出來。象牙白菜,諧音“百財”,有聚財的含義,嫩黃的葉子,像是剛剝下的白菜心,連白菜根上沾有的泥土都清晰可見,看著像剛挖出來的一樣,特別新鮮。

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在白菜上方位置,還附有一枝野花,淡雅細膩,和層層疊疊的菜葉相映成趣。最妙的是那隻肥碩的蛐蛐,它正在貪婪吮吸著白菜汁,腿上的細齒都被雕得惟妙惟俏,再加上鮮紅色的小瓢蟲,那渾然天成的感覺,讓人彷彿置身於田園當中。

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象牙蘿蔔也同樣巧奪天工,它長27釐米,重165克,表面彷彿沾著泥土的根鬚,纖毫畢現的蛐蛐,襯以稀疏的莖葉,新鮮水靈之意撲面襲來,看上去叫人垂涎欲滴。它們之所以珍貴,除了高超的雕工,最重要的還是已經失傳的上色技巧。

農婦下地幹活撿到兩顆“蔬菜”, 上面還有蟲子, 如今被博物館收藏

象牙的密度比較大,想要上色十分困難,河南博物院曾邀請幾位專家,嘗試著復原“著色”工藝,用了很多種方法,但實驗品最多堅持個三五年就會褪色,失去光彩。這對蘿蔔白菜儲存200多年仍鮮豔如初,那時候的工匠是用什麼材料上色的?至今還是沒弄明白,加上大象已是珍稀保護動物,現代人也不會再深入鑽研,以後估計也弄不明白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能在清代擁有如此貴重牙雕的人,肯定非富即貴,但不知為何流落到民間,被農婦機緣巧合撿到,30多年前賣800元,如今按照專家估價,這兩顆牙雕蔬菜,一顆的價值就超過1億元。當然它們最好的歸宿就是博物館,現已是著名的“網紅”,去河南博物院必打卡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