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孝陵曝出新發現!6年考古,揭開深埋600年的秘密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坐鎮應天宮城,指揮大明雄獅南征北戰。是年烽火連連,魏國公徐達與西平侯沐英率大軍出北谷口,開拔塞外草原奔逐殘元。北征數月大勝而還後,藍玉沐英調轉馬頭,又馬不停蹄率30萬大軍南征。就在捷報頻傳的時刻,朱元璋的萬年吉地明孝陵也開始動土修建了,10萬工匠先後湧入紫金山南麓造墓。

朱元璋明孝陵曝出新發現!6年考古,揭開深埋600年的秘密

洪武三十一年,暑氣漸盛的宮城內,漏下四鼓仍燭火閃動,臥榻之上的明太祖朱元璋重病垂危,皇太孫朱允炆正俯首垂淚,尊聽祖父最後的囑託。朱元璋開創大明之後,時時處處以社稷萬年計,然而長子朱標早逝,遷都未果,允炆孱弱而諸王威壯,種種皆令年老的朱元璋憂危於心,不時悵然氣絕。

朱元璋在遺詔中提及“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作改”,朱允炆照遺命將朱元璋奉安孝陵地宮,與馬皇后合葬。彼時的明孝陵雖然已經修築了18年,地宮已完備封存,但地面龐大的建築群仍在繼續,截止朱棣永樂三年,整個陵園才全面竣工。彼時的孝陵內鐘鼓陣陣煙霧嫋嫋,灑掃享殿侍奉燭火的宮人及守陵將卒就有6千餘人,戍衛森嚴。

朱元璋明孝陵曝出新發現!6年考古,揭開深埋600年的秘密

故而截止明末,明孝陵儲存的都十分完好。然而明亡之後的數百年,明孝陵依然穩如磐石,雖無數盜墓賊覬覦,卻無一人能得手。明孝陵何以能堅如磐石,深埋山體中的地宮又有何玄機?1961年,考古界學者齊聚明孝陵,對整個墓地陵園形制展開全面的勘測研究。

經過數年的努力,考古界確定,明孝陵地宮之上的寶城雖然因地基沉降山水滲透等原因,出現了牆體坍塌及撕裂的情況,但寶城之下的地宮確實完好無損,沒有任何成功打通的盜洞。相隔36年之後,也就是1997年,考古界再次啟用最先進的物探技術,專門對地宮進行了精準探測,歷時6年終於揭開了孝陵地宮深埋的終極秘密,震動了整個考古界。

朱元璋明孝陵曝出新發現!6年考古,揭開深埋600年的秘密

親臨現場的學者都慨嘆朱元璋真是盜墓者的剋星!原來在勘測中學者發現,明孝陵地宮看似沿襲漢唐舊制以山為陵,實際上卻來了個大創新!古時候所有以山為陵者,均是由上向下開鑿,達到所需深度後再左右延伸,開鑿墓室。而孝陵地宮截然不同,是從山體一側擇取一點橫向深入,這意味著任何從上向下挖掘的盜洞都不能成功。

而墓道也十分詭異,不正衝墓室,也不是直道,而是側向迂迴深入,極為曲折複雜,非物探技術找不到墓道。更神奇的是,朱元璋似乎對盜墓賊的手段瞭如指掌,整個墓室周圍除了環繞巨石之外,上方和兩側均包裹厚厚的細沙層和巨量碎石層,此二者層層交織,看到這裡摸金校尉該頭疼了。

朱元璋明孝陵曝出新發現!6年考古,揭開深埋600年的秘密

孝陵地宮外圍包裹的沙石設定,正是數千年間盜墓界最束手無策的流沙墓,而且孝陵遠比單一流沙墓更為周密。無論盜墓者從哪個方向挖來,都會被巨量的流沙及碎石迅速包圍,別說盜墓,逃命都很難,如此種種是孝陵無人能動的先決條件。此外清人入關後,雖然取代了大明,但為了安撫大批遁往江南的明之遺民,從多爾袞開始,上至君王下至將相都對明孝陵尊崇有加。

康熙、乾隆下江南時,亦奔赴明孝陵拈香奠酒,三跪九叩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敕令江南衙署看護孝陵,清代君主的重視,很大程度上也保護了明孝陵這座文史寶庫,使得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