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一代賢臣姜子牙,數朝將相齊效仿。提到姜子牙,就是赫赫有名的興周滅商、扶姬覆紂,江邊獨釣靜待時機的智者,“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老者。作為一個修道之人,姜子牙修仙可謂異常坎坷。

在《封神榜》作為第一角色的他,在神魔小說的描述中堪稱榜首。苦行幾十年,道行卻意外地沒有增進,引人嘲笑非議不說,又寄人籬下鬱悶惆悵,最後被師傅趕出師門。機緣巧合之下,姜子牙得到一個代天封神的任務。本是轉運的開始,不想捲入一場仙途爭鬥之中。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姜子牙一路上,先後見著了九龍島四聖、三代弟子、元始天尊,九龍島四聖可說是仙界出了名的混混組合,沒事就吃點白飯,姜子牙前去,九龍島這裡魚龍混雜,辦個事辦不成,開打也沒有數,打不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管你有什麼大仙在背後撐腰,姜子牙機智的避開了這些阻礙。

但這仙界記載,到處有人說風涼話。結果仙途走不成,走上了仕途。人間走一遭,姜子牙主持封神功成圓滿,一代賢臣,能過天倫之樂。但是不免引人唏噓嗟嘆。在真實史料記載中,姜子牙是齊國開國君主,兵家祖師,有武聖之稱。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古稀之年,垂釣於磻溪(和神話故事裡差不多)時遇到姬昌先生,隨後入仕途輔佐周文王、武王達成理想,平定天下。相比神話中的姜子牙,現實中的他也絲毫不遜色。

我們茶前飯後的談資中,最樂於談論的莫過於滅商以前的姜子牙。神話,權力的爭奪戰,都是津津樂道的。但是說起滅商之後,周王封齊,春秋的齊國始祖,卻鮮少有人詢問。姜子牙成為齊國君王后,打理齊國諸事風調雨順,興修水利,解決了百姓最重要的生活難題。國家強盛,齊國很快步入了同皇室同樣尊貴的王者時代。吹完一波姜老爺子,我們正式開始這次的話題。姜太公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人物,沒有人們想象中的仙風道骨、慈眉善目的老者形象,而是一個能夠運籌帷幄、隱身高堂的一國之君。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權力詭譎處事巧妙,更有君王處世風範,他曾經在決斷中斬殺令人敬畏的名士。這裡有一個故事。齊國建立,華士來到齊國定居。話說他不求功名,每天只是辛勤勞作,躬耕隴畝,但是他才華出眾,與人交談頗有心得,在街坊皆有美談,說他道德品質高尚。

古時候這樣的名士不難見到,比如莊子、許由、嚴子陵等人都是其中的典範人物。他們在名利場中是一股清流,不追求功名利祿,不求聞達於諸侯,熱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勤於耕作,是人們紛紛稱讚的、流芳後世的追求人物。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不看重金錢權貴,對高官權貴總有著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敢於抨擊時事,是後來典型的批判家。楚國國相曾經拜訪他,莊子只是回答:“於高堂明鏡,不如錯入泥潭之龜。”(許由洗耳朵,結果被巢父指責把水源給搞髒了,牽著牛到上游飲水)

許由曾經拒絕過堯讓位給他的請求,堯在無奈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我不要求您當首領,你當九州長官怎麼樣呢?”許由卻馬上跑去潁水邊上洗耳朵,正巧路遇另一位名士巢父。在此前聽說堯也想讓位給巢父,他為了拒絕直接逃跑了。原本牽牛過來喝水,當知道這個事後趕忙說:

“你在這洗耳朵,豈不是要髒了牛的嘴!”於是牽著牛到上游去喝水了。您看看,在他們眼裡,官場權力就是碰不得的汙穢東西!同樣的,嚴子陵作為漢光武帝的舊識若想做官易如反掌,在得到光武帝的邀請,他沒有接受。“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在當時有一首《擊壤歌》,精彩的展現過去隱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樣的人,在別人的眼裡是美好的,是自由的,是沒有東西能夠阻擋的,他們就是古代的隱士。用西方的詩歌來說就是

“不自由,毋寧死!”在古代的小農經濟中作為自給自足的踐行者,他們以自己是一個農民為驕傲。再回來說到那個名士華士,名聲大了就有人稱讚,姜太公也同樣聽說了他才華出眾,品德高尚,於是便想請他做官。

派人前往家中邀請相會,不前往赴約,姜太公便命人殺了他。“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可謂情理之中。姜太公這一殺就引來人們非議,甚至連周公也責備姜子牙說:“華士是你們齊國的高士,他不願效力就算了,為什麼要殺了他呢?”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姜子牙表示:帝力於你何有哉?帝力可以殺死你!)

被周公問到話,姜太公是這樣解釋的:“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旌之以為教首,一國效之望誰與君乎?”

意思是說,如果說這個人不向天子低頭,不與周圍的官員交好,難道我還要求他成為同行的夥伴嗎?這樣的人就是上天拋棄的人了,我先前再三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出來,不懂得遵守君王的規矩,違背君王的意願,是忤逆你的逆民,是逆民就應該被殺頭。讓齊國百姓看看,誰才是這裡的統治者。誰都知道這個道理一說就能明白,姜子牙的權利受到威脅,受到威脅就要防範,殺華士只是殺雞儆猴,拒絕有人再出現這樣的忤逆之舉。這就告誡其他的隱士:沒有生命什麼都是胡扯,即使名聲在外也不能沒有規矩。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對於華士這樣的人,韓非極力譴責,認為君主一定要將他們處以重刑)生死大過天,姜太公這件事為什麼要選取死刑,直接處理沒有接見的華士?姜太公那時初入齊國,新官在任最忌言,又是遷都齊國到處喜歡與士人作對,並以此為榮的華士,該如何處置,關注君王言行是非的重點。處理華士,看諧音同畫師,殺他確有其人,當時齊國初建,又不免令人想到選秀。畫家的影響很大。關係到選秀的規範,官員的處事,甚至涉及宗嗣問題。恰好這華士給了一個拒絕君王的藉口,姜太公高興都來不及,馬上就把華士登上了黑名單。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同樣的案例也出現過,姜太公的黑名單上可不止一個人。《韓非子·外儲說上》記載著另一個名士狂矞,“東封於齊。海內有賢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三卻馬於門,而狂矞不報見也,誅之。”姜子牙請他出山,聽聞其名前往家中拜訪,狂矞不與相見,意思就是姜太公妄想和他見面,姜子牙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殺!

韓非子還借用姜子牙的言辭表達了君主對隱士們的普遍看法:名士不向天子臣服,那就是眼裡沒有主上;他們不與諸侯結交,那皇帝分派任務就沒有辦法決斷;他們若是官也不願做,自給自足不求他們保佑,那就更不能依靠賞罰來命令、約束他們。

你說這樣的人,偏偏名聲又不小,很多老百姓喜歡他們,效仿他們,這是為了讓帝王喝西北風?齊國名滿天下,閒士來往紛紛,好馬不多,但是不缺。如果一個人不能為我所用,做事處處與我為難,不如鏟去,否則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戰國時期的趙威後就深刻認同姜太公的做法,當她接見齊國使臣時直接誇讚齊國人才:對鍾離子、葉陽子,孝順標兵嬰兒子(這姑娘姓北宮,叫嬰兒子)等道德模範大力稱讚。在提及隱士於陵子仲,老太太是這麼評價的:“為人上不臣王,下不治家,中不索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這人既不能明示自己的忠心,也不做事為民分憂,對君王任用沒有自己的主張,這樣一個有名氣卻毫無作為的傢伙為什麼不殺他了事!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有功之人趕盡殺絕

名士雖名士,匹夫尚且知道為民本分,責任也一樣需要與能力相稱。我們和華士在生存權利上沒有可比性,相比古代的嚴苛,刑法不懂一下眼皮子,現代社會中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是沒有絕對的極端的處罰的。自由言論的社會中,每個公民可以合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網際網路的發言會受到社會監督,犯法了一般禁言就算是解決了紛爭。這就表現了我們當下社會的優勢所在,對個體的尊重,個體價值觀念的尊重,現在的穿越劇很多想表達的就是這一點,窩在家裡基本就是犯事的象徵,在過去可謂是“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