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公元前324年,經歷了10年的征服,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帶領數萬熊虎之師,從碧藍的愛琴海之畔,一直打到了黃沙莽莽的呼羅珊。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一路勝利,一路屍骨,一路哀鳴,一路歡歌。多少勇猛的戰士,將生命盡付於黃沙。

然而亞歷山大並不想就此停下腳步。他吩咐部下托勒密,將自己早已泛黃的地圖遞給自己。而這張地圖,是自己的恩師亞里士多德在10年前交給自己的。

這張繪製在羊皮之上的地圖——從西班牙到印度的旁遮普,這便是希臘人所知的全部世界。然而在印度以東,卻是一片大大的空白,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

從印度人和呼羅珊人口中,從帕米爾高原向東,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說法不一,有人叫她“塞力斯”,有人又稱他為“秦那”。

這個未知的文明,激發了亞歷山大作為帝王以及“神明”的征服欲。作為大力神赫拉克利斯的後裔,作為埃及阿蒙神人間的化身,他認為自己有必要繼續征服,將馬其頓帝國的疆土擴張到地球的盡頭。

為此,他在回到巴比倫後,說服了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老兵,他極力誇大東方的富饒,將之描繪為一個黃金遍地、商品琳琅滿目的世界。在他雄辯的口才之下,早已患上思鄉病的老兵們被說服了。就這樣,原有的世界線被改變了。亞歷山大從此擺脫了早死的命運,他的馬其頓與希臘的精兵,將一路向東,向那個未知的、強大的文明進軍……

一、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公元前323年,周顯王四十六年,秦惠文王三十二年,華夏大地正醞釀著一場劇變。在魏相犀首的倡議下,魏、韓、趙、燕、中山分別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而此時,秦國與魏國的爭霸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在秦國猛烈的攻勢之下,魏國丟失了整個河西之地。從此以後,秦國得以虎踞函谷關,憑藉山河之險窺視關東形勢之變。與此同時,惠文王以張儀為相,在外交上實行“連橫”之政策,分化瓦解山東六國。此時秦國的實力,已經隱隱居於列國之冠,與東方的齊國並駕齊驅。

然而令惠文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秦國將目光投向東方之時,大秦的西邊突然發生變亂,強大的戎族國家——義渠滅亡了。而滅亡義渠的軍隊,是秦國人從未見過的。

他們的戰法十分特殊,先是擺成極其整齊的方陣,身著重甲。前一排士兵左手持盾,右手持矛。後排的戰士,其長矛的長度逐次遞增。最後一排的長矛,長度可達兩丈,直接搭在前排士兵的肩膀上。

進攻時,這群戰士呼喊著口號,一致向前,擺在義渠人面前的,猶如一片長矛森林。即使最勇敢的戰士,也未免驚慌失措。

為了反擊方陣的進攻,義渠人又派出騎兵和戰車,試圖包抄方陣薄弱的兩翼。然而只聽一聲尖銳的哨響。方陣的兩翼殺來一群身著裝甲,頭戴雙角盔的騎兵。這些騎兵武藝嫻熟,很顯然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作為落後的戎族,義渠人終於抵敵不過,大敗虧輸。義渠王臨陣被擒,義渠國舉國投降。

義渠國瞬間被滅,秦廷舉國震驚,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很顯然,他們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亞歷山大。

二、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此時的亞歷山大,經歷千辛萬苦翻越了帕米爾高原,征服了西域諸國。隨後,他們在嚮導的指引下,沿著商道穿過了河西走廊,然後進入了義渠之地。

對於義渠人的蠻族式戰法,亞歷山大自然是不陌生的。在中亞,斯基泰的戰士們就和義渠人十分類似。他們機動性雖然強,但是近身後的戰鬥力卻遠遠不如身經百戰的馬其頓騎兵。他們的步兵,更非馬其頓方陣精兵的一合之敵。

馬其頓的陣法,是亞歷山大最引以為傲的。和遠親希臘人一樣,馬其頓人極其重視重步兵的作用,這些身著重甲計程車兵,是一切陣法的中堅力量。如果馬其頓的陣法是一座房子,那麼這些重甲步兵,就是這棟房子的基石。

然而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卻發現了方陣的不足,其一,機動性不強;其二,難以形成殲滅戰。

傳統的方陣雖然強大,但僅能擊潰對手,卻難以殲滅對手。方陣能驅散敵人,卻難以追上並殺死敵人。

因此,腓力二世對方陣進行了創新改革,加入了強大的重騎兵。這些騎兵將保護馬其頓方針薄弱的側翼。同時,當馬其頓方陣用其恐怖的長矛森林驅散對手,打亂敵人的陣型後。這些重騎兵便將乘勝追擊,擴大缺口,進入屠殺對手。

可以說,馬其頓方陣是個相當嚴密的軍事組織,可謂攻防一體。到了後來,亞歷山大徹底征服了希臘,又將克里特的弓箭手、羅德島的投石手以及先進的弩炮加入了部隊,提升了馬其頓方陣遠端投射兵的力量,真可謂是如虎添翼。

在征服波斯的戰爭中,馬其頓的方陣取得了驚人的勝利,常常能以數萬兵力對抗波斯數十萬之眾。而馬其頓人的傷亡,卻寥寥無幾。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在全球歷史多文明戰略手遊《萬國覺醒》中,我們就能看出馬其頓戰術的強大。在國戰之中,雙方作戰主要以步兵為中堅。前期的交鋒,都是步兵的碰撞。雖然步兵機動性不強,卻勝在堅韌、耐打。騎兵攻擊力雖然高,但在防禦力上卻輸了步兵一籌,因此難以和步兵進行硬碰硬的作戰。直到執政官在自己城池內研究出了馬鐙,騎兵才能與步兵有了正面交鋒的實力。

當一國在步兵戰中取得了優勢,便是騎兵大展神威之時。機動性、攻擊力強大的騎兵,可以肆意收割殘血敵人的生命。殘血的步兵想打打不贏,想跑卻跑不了。

當然,馬其頓大軍的強大並不僅限於他們的方陣,同時還取決於亞歷山大本身。亞歷山大是一個卓絕的軍事天才。他不僅僅只是一個橫衝直撞的莽夫,同時還是一個計謀百出的智將,一個深受士兵愛戴和信任的領袖。

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下,馬其頓的戰士們從上到下都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必勝的自信心,每個人的感覺和指揮官都是一體的。這種精神的優勢不久也會變成一種現實。所以在戰爭中能夠保證成功者,不是戰鬥計劃的機械化指揮,而是領袖的活躍主動精神。

不是馬其頓方陣成就了亞歷山大,而是亞歷山大成就了馬其頓方陣。就如《萬國覺醒》中一樣,將領是戰鬥絕對的核心,強大的將領能夠扭轉乾坤,甚至以一敵萬。在遊戲中,亞歷山大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將領。

在野戰之中,亞歷山大就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他能增加步兵的機動性以及防禦力。只要進入了戰場,他就能像一臺絞肉機一樣,將戰場鬧得天翻地覆。

這樣的亞歷山大,對秦惠文王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三、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此時的秦國,在數十年前經過了商鞅變法的洗禮,已經呈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獎勵耕戰的政策之下,秦國人勇猛敢戰,將戰鬥視為跨越自己階層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只要聽到要戰鬥,秦人個個奮勇爭先。

和希臘小國寡民的社會不同,完成了中央集權的秦國能夠動員難以想象的力量。只要成年男子,拿得動武器,便皆可成為士兵。因此,秦國往往能動員數十萬兵力,到後期甚至能調動百萬大軍。

聽聞亞歷山大來襲,秦惠文王立即向全國頒佈詔令,數十萬秦國農民立即放下了手中的鐮刀和鋤頭,拿起自己的武器參加了部隊。

和亞歷山大的軍隊一樣,秦軍的中堅也以重步兵為主,他們身著鱗狀重甲,組成了強大的方陣。在步兵的兩翼,還有強大的戰車兵。令人矚目的是,在部隊周圍還遊弋著一群手持短劍、身著輕甲的“跳蕩隊”。秦國的重步兵和戰車,將撕開敵人的陣型。而這群驍勇的輕步兵,將快速追上敵人,然後割下他們的人頭。

相比於馬其頓,秦國的騎兵並不強大。此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還未發生,列國並不太重視騎兵的力量。

然而比起馬其頓,秦軍也有一種強大的武器,那就是弩。弩,也被稱為十字弓。弩曾是中國獨有的兵器。

根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晚在商周以出現了弩。弩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木弩轉變成青銅弩機的弩。秦單人弩分為蹶張和臂張兩種,都有所裝備,蹶張弩是腳踏弓於,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發射速度遠不如弓。但發射出的箭鏃威力極大。飛行速度幾倍於弓。

戰國時的弓,很難破甲,但是弩卻可以。

與此同時,弩還有一種強大的屬性,那就是便於操縱。馬其頓也有弓箭手和投石手,但這種士兵都必須依靠長年累月的訓練以及極為強壯的身體,否則你連弓箭都拉不開。

弩則不同,它非常好上手。一個戰士,僅僅訓練幾天就能持弩上戰場。因此,戰國時期的各國往往都能組織數萬乃至於數十萬的弩士。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在《萬國覺醒》中,弓箭手是步兵的剋星。對於行動緩慢的步兵來說,遠端弓箭手簡直是噩夢。只消一番大戰,曾經硬如磐石的步兵便會在轉瞬之間煙消雲散。因此在國戰之中,雙方往往會派出一些弓兵,專門對付敵人強大的步兵。

四、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公元前323年,秦軍與馬其頓的決戰打響了。馬其頓的主帥,自然是亞歷山大的大帝。而秦軍的主帥,則是號稱“智囊”的樗裡疾。

有人就要問了,白起呢?王翦呢?蒙恬呢?這些秦國大將都去哪裡了?筆者在這裡只能非常抱歉了,這些將領都還沒有出生呢!

此時秦國最出色的將領,非出身公室的樗裡疾莫屬。正如秦人諺語所說:“力則任鄙,智則樗裡。

戰鬥打響後,秦軍的“跳蕩隊”率先出動,他們以強大的機動性遊弋於馬其頓方陣周圍,試圖尋找破綻。然而亞歷山大不愧是天才軍事家,馬其頓陣容嚴整,竟無一絲破綻。不僅如此,亞歷山大還指揮弓手、投石手以及弩炮向“跳檔隊”發射弓箭以及彈丸。

由於距離過遠,馬其頓也沒有對秦軍造成任何損失。只見樗裡疾令旗一揮,“跳檔隊”便收兵回到重步兵的身後待命。

有來必有往,亞歷山大命司號兵吹響號角,隨後馬其頓方陣步兵邁著整齊的步伐,緩緩向秦軍陣營襲來。

對付重步兵,秦軍並非沒有經驗。例如魏國的魏武卒,便是秦軍的手下敗將。就如荀子所說:“齊技擊之士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銳士。”

面對洶洶之地,樗裡疾並不驚惶,他命弩手從重步兵身後出列。當敵軍進入射程後,秦國的弩兵向馬其頓人射來如同雨點一般的箭矢。

和電影《英雄》中有所不同,弩一般不會用來曲射。弩箭一般長度較短,尾羽不夠長,因此更適合直射。

馬其頓人見慣了波斯人的弓箭,卻從未見過秦國的強弩。猛烈的箭雨,遮天蔽日,竟射穿了馬其頓人堅固的銅甲以及木盾。哀嚎聲,慘叫聲,響徹藍天。

然而馬其頓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迅速補齊了戰死、受傷戰友的空缺之處,然後端著長矛,向秦軍發動了衝刺。

馬其頓人的衝刺是如此之快,他們的“長矛森林”很快就覆蓋了秦軍的前排步兵。每個秦軍步兵,都得面對數根,甚至十多根長矛的同時攻擊。漸漸的,秦軍方陣有些扛不住了,被馬其頓戳得節節後退。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就在這時,亞歷山大見戰機已現,於是大吼一聲,帶領馬其頓重騎兵掩殺而來。秦軍見慣了義渠、匈奴的輕騎兵,但確實沒有見過身著重甲的馬其頓騎兵。一時間,竟有些慌亂。隨後,馬其頓騎兵殺入步兵開啟的缺口,在裡面大肆砍殺。其中,亞歷山大更是身先士卒,持刀與秦軍肉搏。局勢漸漸對秦軍有些不利了。

然而樗裡疾畢竟是“智囊”,怎麼會不留下後手?秦軍的人數遠遠多於馬其頓,在身後的丘陵裡,他早就埋下了預備隊。

樗裡疾一揮令旗,秦國的重步兵且戰且退。由於秦軍出色的軍事素質,雖然戰鬥落於下風,卻始終沒有崩潰。

當士兵們退到丘陵中之時,崎嶇不平的地形讓馬其頓方陣逐漸凌亂了起來,重騎兵衝擊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亞歷山大殺得興起,竟出現了罕見的失誤。

就在這時,身穿輕甲的秦軍銳士從斜刺中殺出,和敵人攪成了一團。在近身戰中,銳士的短劍完克馬其頓人的長矛,馬其頓人開始敗退。

亞歷山大見形勢不妙,對面將領並非凡人,於是緊急命令收兵。托勒密立即帶領預備隊迎接本方主力,漸漸壓住了陣腳。

此戰之中,秦軍和馬其頓打成了平手,秦軍傷亡略多。但亞歷山大勞師遠征,兵力得不到補充,若非大勝,就堪比戰敗。

五、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亞歷山大雖然在戰場上沒有戰勝秦軍,然而在外交層面卻取得了收穫。透過間諜,魏國知曉了秦軍與馬其頓交戰的訊息。於是魏王立即派出使者,設法繞道來到亞歷山大的陣營。

在使者的比劃之下,亞歷山大漸漸明白,這個黃面板的使者來自於秦國的一個敵國,其名為魏國。這名使者獻上了一張地圖,他希望亞歷山大能和魏國一起合攻秦國,並且一旦會師,魏國將給亞歷山大帶來糧草和其他財物。

“上善伐謀,其次伐交”。

玩過《萬國覺醒》的玩家都知道,相比於戰鬥力,外交更為重要。好漢難敵四手,即使氪金百萬的大佬也難敵群狼的撕咬。即使在秦王嬴政時期,六國合縱也是不容忽視的。

而此時,秦國還未達到強大的頂點。若面臨魏國與馬其頓的夾擊,又何以自處?

戰國時代,中國還未形成民族國家,聯合外族還並不被視為可恥。魏國與秦有深仇大恨,反而樂見於此。在秦國的南方,受盡秦國欺侮的楚國也在蠢蠢欲動,一場別開生面的合縱即將展開。

秦國該如何應對呢?希望大夥兒在留言區內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篇文章是按照歷史進行的推理,其中自然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例如以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亞歷山大是如何跨越帕米爾高原的,是如何征服西域諸國的。不過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腦洞,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腦洞:亞歷山大翻越帕米爾高原打到中國,將對秦國造成滅頂之災?

而我愛玩的《萬國覺醒》,可就不是“關公戰秦瓊”了。他們將曹操、孫武、凱撒、亞歷山大、埃及豔后、查理曼大帝等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歷史知名人物搬到遊戲之中,展開捉對廝殺。誰將成為萬王之王呢?誰才是名將中的佼佼者?戰場上我們就能見分曉。

與此同時,遊戲還有12種文明可供選擇,到底是羅馬步兵稱霸戰場,還是拜占庭甲冑騎兵橫掃千軍,亦或是諸葛連弩遮天蔽日?我們還是在戰場中見分曉吧!

當然更刺激的要數國戰,8個國家將在同一個大地圖上廝殺,縱橫捭闔、橫縱連橫、遠交近攻,咱們拼的不僅僅是實力,更是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