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唐初,沿用隋代舊錢。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始鑄開元通寶錢。在中國貨幣史上,開元通寶的鑄行意義極其重大。首先,建立了通寶錢體制。結束了自先秦以來的記重貨幣體系,貨幣鑄行政策上廢除了“重如其文”的概念。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開元通寶的幣文、重量和形制成為後代鑄錢的規範,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甚至影響到鄰近國家,如日本、朝鮮、安南等。其次,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參,積十錢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對中國衡制有重大改革,秦統一度量衡後,以一兩為二十四銖。唐以開元通寶錢的十枚錢重為一兩,使我國衡制改變為一兩重十錢,並沿用到近現代。第三,根據考古資料,唐衡制一兩約合41克~42克,與標準唐開元通寶錢重約4。1克相吻合,按照文獻記載開元錢“徑八分”,唐代大小二種尺,12。5枚開元錢長唐一大尺,可知唐開元錢標準長度為2。46釐米。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史載開元通寶錢由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其文以八分、篆、隸三體。因個別史書如《唐書》、《唐六典》等有記載錢文讀法為“開通”、“開通元寶”,後世的學者有認為錢文字為“開通元寶”,後誤讀“開元通寶”。其字含八分及隸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及鑄新錢乃同流俗,乾字直上,封開元通寶的鑄造時間可延續到五代十國,鑄造數量龐大,官府鑄造有中央地方政府、諸王及大臣賜爐之別,而自初唐就有私鑄錢,所以開元通寶的分期斷代是繼半兩、五銖之後的第三大難題。現在,將唐代錢幣分為四個時期加以敘述。

第一期:公元621年~公元666年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第一期:公元621年~公元666年

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鑄開元通寶。在洛、並、幽、益等州置錢監。秦王、齊王各賜三爐,右僕射裴寂賜一爐鑄錢。次年五月,桂州置監鑄錢。貞觀二十三年(649),置鑄錢官。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考古資料中,這一期的出土開元通寶錢的紀年唐墓有:唐吳王妃楊氏墓(637)、昭陵長樂公主墓(643)、長安韋幾墓(647)、四川萬縣冉仁才夫婦墓(654)、唐鄭仁泰墓(664)等。所出土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以錢文“元”字第一筆短橫、第二筆左挑的佔多數。這種版別稱“短橫左挑元”。可以肯定這種版別始鑄於武德四年。長樂公主墓出土短橫左挑元開元錢中,有一枚背穿左、下各有一仰月。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武德四年規定盜鑄者處死,家屬配沒。私鑄懼於嚴法而暫停。後私鑄漸起,顯慶五年(660)九月,政府禁用惡錢,以一文好錢收兌五文惡錢,後改二文仍無法禁止惡錢。這時私鑄惡錢已有一定規模。錢重和製作應差於官鑄錢。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第二期:公元666年~公元757年

乾封元年(666)五月,改鑄乾封泉寶錢,徑一寸,重二銖六分,一枚當十枚舊錢。次年正月,因貨幣改革後商賈不通,米價、帛價上漲,高宗罷乾封泉寶,令所司貯納,天下置爐處仍鑄開元通寶錢。初鑄的乾封泉寶錢形制為寬緣大

樣,錢文環讀,直徑26。3毫米~27毫米,重4。9克~5。3克,最重達7。3克。後鑄有小樣,有直徑23。6毫米,重2。75克。版別有面寶下星、背左立月、鎏金錢等。

乾封二年復行開元通寶錢後,私鑄大盛。起初,政府仍採取嚴禁,針對在舟

筏中私鑄的情況,規定逮捕船中有百斤以上銅、錫鑞者。多次收繳惡錢,乾封二年,詔令京師納惡錢。

唐代錢幣發展歷程

第三四期會在下篇文章分享給大家,感謝大家認真閱讀,關注【聚創文化】收藏不迷路,喜歡的點贊加關注!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