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雪狼刀風

中國戰爭史上最經典最奇妙的快速夜襲戰之一是李愬雪夜入蔡州奇襲戰。

唐代安史之亂後,潘鎮割據一方。唐元和九年,淮西兵遂燒舞陽,犯葉、襄城,驚動洛陽,放兵四劫。唐憲宗決定對危害多年的淮西藩鎮用兵。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將李愬雪夜襲蔡州,活捉割據大藩吳元濟。

唐詩人劉禹錫曾作《平蔡州三首》,“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被傳誦千百年的“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真實存在嗎?

一、擊鵝鴨以混軍聲不可能

第一,自唐元和九年冬季,飭諸道兵進討淮西,到了十二年秋月,淮西平藩近三年,消耗了鉅額軍費糧餉,饋運疲敝,兵民困苦。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唐中央政府不堪重負,而淮西藩鎮亦疲於奔命。成德鎮(今河北正定)方面也打了一年多。整個削藩戰線環繞成德邊境數千裡,唐軍各部相距遙遠,缺乏統一指揮,後勤補給線漫長,運輸糧餉消耗大半牲口。

吳元濟拒守的蔡州城四周,唐朝官軍同淮西軍作戰,犬牙交錯,人民逃離,土地荒廢。蔡州平叛不久,唐李嘉祐寫下來《送評事十九叔入秦》詩:

“蔡州新戰罷,郢路去人稀。唯餘播遷客,只伴鷓鴣飛。”蔡州地區人們被迫遠走他鄉,不會有百姓在城外餵養成群的鵝鴨。

而在《新唐書。吳元濟傳》:“至斫草根以給者。民苦飢,相與四潰,元濟亦嗇其食,不復禁,諸將爭納之。”軍民缺乏糧食匱乏,野菜根都吃了,蔡州哪有糧食養鵝鴨?

即便有鵝鴨,蔡州的魚鱉鳥獸都食盡了,餓急眼的軍民早吃了。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第二,古代夜晚奇襲戰,越靜悄悄地越好,連馬蹄都包裹。為何轟趕鵝鴨?更不會打水驚擾鵝鴨。

二、李愬行軍聲響如何掩蓋

通往蔡州的道路難辨,唐軍幾十年沒走過,士卒們都很恐懼,但又不得不聽令,人人都覺得此去必死無疑。

《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三》記載,吳元濟降將李祐等人為前鋒,而淮西平藩勝利後,唐朝立的平淮西碑明確說“命李佑領突騎三千以為鄉導”,由歸附唐中央的吳軍將領帶路必然繞開水澤池塘。

奇襲部隊夜間路過一片水塘,驚起一群晚間歇息的大雁和野鴨子。宋人楊萬里在江南常州一帶觀察到野鴨的叢集性和警惕性,作詩《淨午亭午望》:“野鴨成群忽驚起,定知城背有船來。”

極易受驚的野鵝鴨們高聲鳴叫以示警告,健壯些的野鵝野鴨甚至喙啄撲擊士兵。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李愬為避免驚動蔡州的吳元濟軍被發現,迫不得已,只好去轟趕候鳥。

吳元濟軍近期也發現有路過的候鳥,軍民長期缺乏糧食,當地人或早起打獵補充食物不足,常驚擾而起夜間歇息的野鵝野鴨。

因而蔡州城內守卒,畏寒睡著,擁絮熟寐,有幾個更夫,微聞聲浪,都以為鵝鴨遇到捕殺喧擾,巡城兵卒瞭望幾下繼續睡覺。

直到李愬軍盡集城下,令突騎鑿牆為坎,逐節攀援,猱升而上,直達城樓,吳元濟束手就擒。

三、宋代後頻現蔡州鵝鴨聲

唐代王建贈李愬僕射詩云:“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詩中描寫了人雪攪和一體一夜行,寒冷的天氣凍僵無法飄揚的旗子,唯獨沒有寫雪夜池塘鵝鴨聲。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後晉和北宋時期,詩歌中才有遇到鵝鴨池塘,轟趕打鵝鴨之說。這和唐代喜愛養鵝吃鵝晚唐鬥鵝風靡以及北宋經濟發展有關。

唐代詩人呂溫一首“我非好鵝癖,爾乏鳴雁姿”描繪出自然養鵝的方式和鵝體態潔美。肥胖的鵝鴨在唐人心裡是美好的象徵。

唐人喜食鵝,有詩“春暖江南景氣新,子鵝炙美就中珍”、“生長魚蝦供晚饌,噶鵝鴨放春聲”。

晚唐僖宗喜歡鬥雞、鬥鵝、蹴鞠等,唐代鵝的價格約是每隻二三千錢,唐末鬥鵝的價格高達五十萬錢。

唐代鬥鵝多為中上等階層,鵝價昂貴,民間養殖鵝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李愬奇襲蔡州的鵝,真有可能出現在戰場嗎?

到了北宋經濟更加發展,水稻種植非常普遍,江南池塘無不養殖鵝鴨,有“嫩草正芳鵝鴨鬥,淺潮初落蟹魚肥”,鵝鴨數量之多像鬧市。

從北宋開始,史籍及詩歌中頻現鵝鴨混軍聲,把李愬迫不得已的辦法讚美成軍事史上的典範。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太平御覽》、《唐宋詩詞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