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清明祭祖,家裡老人說“3牲5果”不能少,老一輩的講究該不該丟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民間重要的三大祭祀節日之一,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

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而到了清明時節,最合適踏青郊遊,賞花插柳、祭奠先賢、敬終思遠,形成了“祭祀天地各方神靈,祈求萬物生長順遂”的習俗。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是怎樣的?古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在時間上的關係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現在二者已經在習俗上合二為一了。

《荊楚歲時記》所記的南北朝時代的“清明”是節氣,還不是節日,跨入了唐代,隨著清明節的影響增大,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趨向融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個節日基本互不干擾,只是偶爾有一些習俗相似,後來就有了“清明節”,寒食節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父母是每個人的根本,孝道是萬善的起源,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和得以生存之根本。再往前追溯我們的根本是列祖列宗,清明節掃墓祭奠祖先,已經在中華民族中,風行上千年的歷史,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風俗習慣,是歷代先輩傳承歷史文化,敬仰祖先恩德,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祀模式。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時候,家裡老人總是叮囑,祭祀的時候供品應有“三牲五果”,這是必不可少的,減少了“三牲五果”,也就是減掉了祭祀的重頭戲,在老祖宗看來就不叫祭拜祖先了,這種祭祀也不在叫做祭祀了。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麼是“三牲”?

三牲,有大三牲、小三牲之說。古代帝王祭祀或者大型祭祀都是用豬、牛、羊;也就是所謂的大三牲。普通老百姓一般都用的是小小三牲,小三牲指雞、鴨、魚,亦或是豬、魚、雞這三樣,閩南地區這邊是公雞和豬肉少不了,魚、雞可以任選一個。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什麼是“五果”?

除了三牲之外,還有“五果”,“五果”指的是五種水果,水果也是少不了的,水果一般選五種,這五種要有吉祥寓意,比如用菠蘿、柑橘、柚子、甘蔗、蘋果等,比如柚子,保佑平安;蘋果:平安順利;菠蘿:諧音“旺來”等,分別代表旺、甘、來、早、平安,“五果”也象徵著金、木、水、火、土,比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明祭祖,老一輩人講究:“3牲5果”,否則不吉利,該不該聽

總之,清明時節,懷念已逝的祖先、敬終思遠,要用最好的東西來祭祀,古人對於宗廟祭祀這樣的事情是極其莊重的,而且祭祖的祭品一定要是單數,這些活動是古人精神生活中的大事情,所謂的祭祀禮儀,就是教人們謹慎地面對生死,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