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麥家,曾獲“茅盾文學獎”,而且他也是繼魯迅、錢鍾書和張愛玲之後,唯一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在他的小說中,充滿了曲折和懸疑,也充滿了很多出其不意的選擇。而在現實生活中,他也是一名父親,我們普通的父母會遇到的育兒焦慮、充滿硝煙與戰爭的青春期教育問題,他一樣不能倖免。

追溯原生家庭,他在童年和青春期時與自己父親的親子模式,也生成一道無形的烙印,繼而影響著他與兒子的關係。

這個門一關,上千個日子裡,再沒開啟過

“初二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他關上房門,而且你無法想象,這個房門一關,三年,上千個日子,這個門再也沒開啟過,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其他時間一直在裡面,你不知道他在裡面幹什麼。

永遠鎖著門,而且他絕對不允許你以任何方式進他的房間,如果說你冒犯了他,進了他的房間,那他肯定會離家出走。”

這樣一位在業界和讀者群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的當代作家,當他卸下光環,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回憶往事,他幾次哽咽,主持人董卿也淚光閃爍,聆聽者無不動容。

麥家坦言,他

很感謝妻子和自己的堅持,在那些瀕臨絕望的時刻,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陪伴兒子走過苦痛的青春期,陪著他受罪,陪著他成長,陪著他從水深火熱中走出來。

走出迷霧後,麥家的兒子發奮讀書,報考了美國的8所大學,最終收到6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2016年,年僅18歲的他隻身飛往大洋彼岸求學,作為父親,麥家在他的行禮箱中放了兩個信封,一個裝了2000美金,另一個則裝了一封飽含深情的家書——這正是麥家在節目中讀的,被稱為“催淚彈”的最美家書。

節目中,麥家與主持人董卿對話,對於那三年的焦慮、痛苦、抑鬱他一語帶過,關於教育的大道理他也提得很少,更沒有談論太多關於孩子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問題,全程他只讓我感受到

陪伴青春期孩子的兩大核心:尊重和陪伴,而做好這兩件事的前提是理解和包容。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當媽的世界,連崩潰都是靜音模式,她收起自己的脆弱,變得小心翼翼

上一篇文章《

如果我繼續失控,那麼,我和孩子就都完了

》中,我寫到一貫情緒穩定的母親,在面對青春期突然叛逆的女兒,焦慮、痛苦、失控……。

有位網友留言問:所以,是太寵愛了嗎?

當然不是!事實是——

某個晚上,母女倆因為孩子玩手機的事大吵一架,她不自控地在客廳哭,女兒出來倒水,冷冷地看了一眼,便回房了,她說那一刻只有兩個念頭,一是離家出走,二是從樓下跳下去。

第二天,女兒跟託管老師聊及此事,說:“我當時真想從樓上跳下去。”,託管老師趕緊私聊了她,請她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

她本想冷處理兩天,聞言心馬上懸到了嗓子眼。

真的,當媽的世界,連崩潰都是靜音模式,她收起自己的脆弱,變得小心翼翼。

正如麥家當年,整整三年,不敢觸孩子的逆鱗,甚至於當他想在《朗讀者》中讀出那封舊信,他也事先徵得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的同意。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董卿表示理解:“因為您不希望再有任何事情,任何可能性,在將來會影響到你和兒子的關係。”

麥家回答:

“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董卿隨即面對鏡頭:

“所以,如果哪天你突然意識到,你的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是出於一份恐懼,那是出於一份愛。”

那篇文章的評論區裡,也有好幾位家長不約而同表示:“我已經開始小心翼翼……”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只要他不離家出走,只要活著,其他都不重要!

麥家在節目中說道:“其實不光是我的孩子,我覺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的青春期都是難過的,這是一個生命現象。”

這句話要是在幾年前,我可能無法理解,就像當時聽朋友講起另一個朋友家的事——

一樣是青春期的故事!一樣是叛逆、煩躁、憤怒的孩子!

那個男孩在小學階段是個品學兼優、有禮貌的好孩子!上了初中之後,結交三五好友,開始玩遊戲、打架、逃學……

被請家長、受處分之後,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變本加厲。在一天夜裡,四個小夥子相約從家裡偷拿了錢,逃上了開往外地的火車……

父母們全慌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平安將他們帶了回來,可後面的日子對家長而言才是真正的煉獄。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正如麥家所描述的:

“語言衝突那幾乎是隻要交流就會發生,他內心充滿了憤怒,這種憤怒你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可能就是青春給他的。”

4個難兄難弟似乎是商量好了,堅決地不想再回到學校,甚至以死相逼。

家長們慫了!爸爸們有怒不敢言,媽媽時常在一起以淚洗面,最終達成共識:

只要他不離開家,只要活著,一切就順著他們吧!

從此,四個男孩組團過上了“快活”的日子,在四個家庭中自由穿梭,無論到哪家,都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著,父母卑微得像保姆一般,準備好食物就自動退場,任由他們造作。

當時我聽到這個故事簡直不敢相信,我曾和朋友討論:這些父母心也太大了吧?這到底是愛還是害?

我又聽說那個男孩的母親,一年之間白了頭,形銷骨立,像老了十歲!

如今,我理解了那些父母。

身為父母被逼到如此卑微,那得有多無奈?真的就是無計可施了。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想了解後續,並非八卦之心熊熊燃燒,其實是很希望他們的堅守有好的結果,就像麥家一樣。

其實,青春期的躁動是一時的,家長十幾年的家庭基礎教育也不會被一筆抹去,當那隻怒吼的獅子逐漸平靜下來,他終會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反省自己的行為,然後重新出發,去追逐更高更遠更美好的目標。

麥家也曾是那個叛逆的兒子

麥家的青春期,一點也不比他的兒子好過。他說:

“孩子有這種青春,某種意義上說,是青春犯的罪,但我從根本上來說是我犯的罪,是我的基因有問題,他遺傳了我不良的基因。

我從十四歲八個月的那一天起,我有十七年沒有喊我父親;

我上軍校的目的就是要離開他,離開父親;

包括後來的家書,我從來不提父親,只寫“母親你好”

……”

直到父親生了一場大病,麥家才開始醒悟,但為時已晚。

父親的精神不再清醒,開始忘記他,太多想給予的補償都來不及做。麥家想得到父親的一句原諒,一個微笑,但直到2013年,父親去世時,都沒有等到一個溝通和解的機會,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

他認為兒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遺傳了自己不良的基因,而自己和父親長達17年的隔閡,這是他本該向父親還的“債”,卻以這樣的方式再次重演,但他不想成為那樣的父親,也不想兒子將來有這樣的遺憾,所以他選擇了忍受。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我們討論青春期教育,應往前去尋找根源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教育也不可能分割成幾個階段來分別進行。

叛逆只是一個結果,找到成因,找到疏通的方法,更早去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相處方式、教育方式……

13歲,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一個過度年齡,這個階段孩子大腦發育會出現一種不平衡:邊緣系統,也就是感知情緒,情感的大腦區域趨於成熟。而前額葉,也就是負責計劃判斷以及情緒管理的部分,要到25歲才真正成熟。

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容易衝動,大人衝動了前額葉會壓抑,吼幾嗓子就過去了,然而孩子衝動了,可能會很極端。

所以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不要再把他當小孩去管教他,而應該把他當成朋友,更多的給她尊重和自由。

關注這個階段孩子大腦和心理的發育,更多的聆聽,而不是嘮叨;更多的支援,而不是管教…

雖然很難,但我們仍然應該先完成自我的成長,然後去接受、理解、包容、尊重,陪孩子一起去經歷身心內外的一次衝擊和洗禮,陪他走過刀山火海,走過迷霧。

整整三年,兒子怒目以對劍拔弩張,父親:這是我該還的“債”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絡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