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長生島海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海參,你吃過嗎?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從炎帝開創農耕文明,種五穀,吃熟食,到神農氏的稻作文化,嘗百草,製陶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與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包括美食傳統制作技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自古百姓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體現了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內容。長生島貢參加工工藝也是這樣。

大連長生島海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海參,你吃過嗎?

大連,古時名為遼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豐富的物產和多樣的飲食文化,其中尤以海鮮為佳。從魚蝦扇貝到海參鮑魚,獨特的地理條件鑄就了一流的海鮮品質。各類海鮮中更以高品質海參最為著名,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便有記載:海參鹹寒,降火滋腎,通腸潤燥,除勞怯症。

遼產小佳

,刺密脆硬。甘溫。

長生島貢參手工製作工藝便誕生於此。史載,清朝末期,沿海各地官員朝聖時,都以幹海參為進貢禮品,其中尤以遼東沿海進貢之海參為上品。遼東復州府衙被指定每年為宮廷供奉海參三百石。由當地漁民春秋兩季採捕,復州府精選上等海參朝貢,此例制歷經數代沿襲。

大連長生島海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海參,你吃過嗎?

咸豐末年,生活在大連瓦房店,出身中醫世家的李俊舟,依據道家順應四時、順時攝養、天人合一的自然理論結合宮廷海參御膳做法,按照四季五補養生原則,採用長生島(今長興島)海域之海刺參配以道地補益食材煎熬入味供予復州府衙。後經傳於宮廷,因其味美至極,食用後神清氣爽,大受賞識,被封為“貢參”,長生島貢參因而得名,深受達官貴族喜愛。

大連長生島海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海參,你吃過嗎?

130餘年後的今天,歷經百年沉澱,四代人的傳承與積累,“貢參”傳承人李君恪守“承、純、精”技藝精髓,堅守責任,堅守品質,堅守純正,以品質之良心,密制之用心,技藝之精心,傳承中醫養生之精髓,將加工工藝不斷創新發展。以道地食材謀最佳功用,遵循藥食同源的原則制定“一蒸二浸,三器三瀝”九道考究工序秘製成如今的長生島貢參加工工藝。

大連長生島海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味海參,你吃過嗎?

2016年7月,長生島貢參加工工藝收錄於大連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目前遼參領域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生島貢參加工工藝展示著鮮明的遼東地域海產品特色,體現著遼東人民對飲食製作技巧和品質的進一步追求,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沿用至今的古方秘法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更是產品品質的“金招牌”,走過百年仍以獨特的美味營養吸引著新老顧客,與時俱進,堅守傳承,以此為核心相信長生島貢參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