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世界地理的朋友都清楚,位於歐洲與非洲分界處,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唯一水道-直布羅陀海峽,具有極為重要的軍事、交通、商業和能源運輸價值,經常被形象的稱之為西方的“生命線”和歐洲國家的“咽喉”。而控遏直布羅陀海峽最重要的據點,無疑是海峽東段北岸,面積僅有6。5平方公里的城市直布羅陀。

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直布羅陀掠影

早在羅馬時期,直布羅陀的重要性便得到充分發揮,這裡不僅是北非的腓尼基、迦太基人進入歐洲的“跳板”,同樣也是歐洲國家征服非洲的“踏腳石”,圍繞該地的爭奪而引發的戰爭史不絕書。阿拉伯帝國興起後,摩爾人正式透過該地侵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對半島進行700餘年的統治,直到1492年西班牙光復運動的結束。

早在光復運動勝利前的1410年,直布羅陀便已經被西班牙人收復,1501年正式納入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版圖,並將其開闢為重要的軍港,以控遏直布羅陀海峽,南征非洲,並從事與地中海其他國家的戰爭。由於直布羅陀地位的重要性,隨著英國在海外殖民擴張的興起,逐漸將這座控遏海峽的要地視為必爭之地。

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直布羅陀地圖

直布羅陀被西班牙佔據近300年後終於易主,起因便是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所以遺囑由法國王室成員腓力繼承王位(西法兩國王室同出波旁家族),然而卻遭到卡洛斯二世的外甥查理的拒絕。查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之子,雖然屬於哈布斯堡家族,但同樣聲稱有權繼承西班牙王位。由此,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後,以奧地利及其盟友英國、荷蘭為一方,以法國、西班牙為一方,混戰14年時間,終於在兩敗俱傷的情況下,以互相妥協的方式收場。在戰時期間的1704年,英荷聯軍攻克直布羅陀,並在該地建立軍事要塞。根據1713年交戰雙方簽訂的《烏得勒支條約》,腓力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並繼承其所有的海外領地,但作為交換條件,直布羅陀被割讓給英國。

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直布羅陀形勢圖

英國佔據直布羅陀後,驅逐了原有的西班牙居民,並從英國、義大利、北非等地引入大量移民,從而完全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1830年,直布羅陀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重要海軍基地,其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管理。1909年,為阻止西班牙人越界鬧事,英國在直布羅陀與西班牙本土之間的中立地帶,修築軍事基地和機場並設定柵欄,從而形成今日的邊界。

然而自腓力國王去世後,西班牙政府開始對英國佔據直布羅陀的行為充滿異議,一再聲稱直布羅陀是其固有的、不可爭辯的領土,並在二戰後展開聲勢浩大的收復活動。對於西班牙的舉動,英國展現出其慣有的傲慢,起初採取直接無視的態度,隨後在逼急的情況下,根據當地流行的一個傳聞,稱只有等到該地獨有的物種-直布羅陀獼猴絕種時,他們才會從這裡撤軍。

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直布羅陀獼猴

其實,英國人之所以這麼說,絕非他們在拿獼猴做“擋箭牌”,而是他們自己也迷信獼猴的消亡與否,與英國人在該地的氣數有直接的關係,而這種“迷信”源自當年獼猴對英國駐軍的一次“救命之恩”。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支援北美獨立的西班牙與英國為敵,並對直布羅陀展開收復活動。西班牙軍隊在深夜偷襲直布羅陀的英軍,卻由於獼猴的及時報警才功虧一簣。

由此,直布羅陀獼猴與英國之間結下深厚“友誼”,使他們相信,要想保住直布羅陀的主權,必須保證獼猴在該地不絕種。二戰檔案內容顯示,為解決獼猴數量銳減的問題,時任首相的丘吉爾還嚴令直布羅陀總督採取一切手段,務必保障、改善獼猴在該地的生存狀況,並使獼猴的數量至少要保持在24只。

此地控遏歐洲咽喉,被英國強佔四百餘年,稱該地猴子滅絕後才撤走

獼猴得到妥善保護,離不開丘吉爾的努力

此後,獼猴由駐守在當地的皇家炮兵專職管理、養護,並享有年度撥付的款項。同時,一個非政府組織還會及時記錄下所有猴子的生老病死,以便隨時接受上司直至議院的訊問。由此可見,針對直布羅陀獼猴的保護工作,已經上升為英國在該地的戰略性任務。如今,直布羅陀的地中海獼猴數量,經常性的保持在200只左右,英國人自然大不必擔心自己在該地的氣數。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