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高,如何獲得“治癒”?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該病是一組複雜、難治的常見病,具有複發率高、危害大特點,病情會隨著患病時間的推移加重。

1.

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情況不理想

CMHS調查了(18歲以上)32552名物件,涵蓋31個省157個縣/區268個鄉鎮/街道1256個村/居委會的38593戶,應答率為84。3%。結果發現:

(1)七大類(36小類)精神障礙中任何一種精神障礙(不含老年期痴呆)的終生患病率為16。6% ,12月患病率為9。3%。

(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0。7%,12個月患病率為0。6%,其中精神分裂症的加權終生患病率為0。6%,12個月患病率為0。6%(圖1);不同年齡段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患病率存在差異,其中18~34歲年齡段患病率最高;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農村患病率高於城市。

(3)結果顯示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最高,終生患病率為7。6% ;心境障礙次之,終生患病率為7。4% ;65歲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的終生患病率為5。6%。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終生患病率及12個月患病率

這些資料無不在說明了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情況很不理想。可見,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將會面臨一個新的高難度。

對於患者來說,反覆發作是一個非常了令人頭疼的問題。大部分患者在服藥初期療效直觀,症狀控制明顯,但隨著病程的進展藥物的療效會逐漸出現瓶頸期,患者可能需要增大藥量、聯合用藥等方式才能勉強控制病情,但這樣的方式增加了“抗精神病藥惡性迴圈”發生的可能性。

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徵是因服用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一種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臨床特點為先出現意識障礙、錐體外系症狀,後出現高熱、流涎、出汗、心動過速等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紊亂徵侯群,未及時治療病死率為20%~30%。

2.

外科手術來助力

藥物治療存在著極大的侷限性,該如何去解決這種治療瓶頸呢?

腦立體定向技術是一種微創的神經調控術,透過對大腦邊緣系統中情感環路異常傳導的神經核團進行靶向、系統的調控,改變其異常傳導的神經環路,平衡遞質分泌,恢復正常的傳導功能,從而控制或消除複雜的精神症狀。

和藥物治療不同的是,腦立體定向技術可以直接進行靶向的調控,無需像藥物一樣需要透過人體的轉化吸收,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術後患者常見的如衝動暴躁、無故傷人毀物,攻擊性強、妄想、思維混亂等症狀都能明顯的控制或消除,患者意識清晰,能正常與人溝通交流,語言清晰且條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