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跌倒與骨折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常見。中青年患者可因活動範圍廣、體力活動多等引起骨折,而老年人則因骨質疏鬆、機體功能退化等發生骨折。骨折可導致患者多器官與系統的損傷,其中就包括心血管系統與心律失常。

(一)跌倒與心律失常

跌倒和骨折是老年人致死、致殘與失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2]。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

30%-40%

年齡>85歲家居老年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3],

10%-20%

的跌倒會引起損傷,其中

2%-6%

會導致骨折。嚴重跌傷需要治療者(髖部及其他骨折、硬膜下血腫、外傷性腦損傷等)約佔

10%

[2]。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跌倒分為意外性跌倒和非意外性跌倒,後者包括

由於某些疾病引起的跌倒

。在心律失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

房室傳導阻滯、頸動脈竇綜合徵和竇房結病

[1],它們可引起心臟節律紊亂,進而引發眩暈、暈厥和心動過緩,甚至低血壓和心臟停搏,從而導致跌倒[2]。

跌倒與房顫

房顫是老年人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4][5]。慢性房顫的老年人並存相關疾病及使用藥物與跌倒有關。

近500人樣本研究顯示,非意外跌倒老年人人群的房顫史顯著多於意外跌倒人群

(26% vs 15%;P=0.003)。房顫、神經系統疾病和≤81歲

是非意外性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6]。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意外跌倒/非意外跌倒患者的房顫患病率(根據中位數年齡調整)[6]

在81歲以下人群中,有房顫史者發生非意外性跌倒的機率是無房顫病史者的

2.5倍OR=2.53 (95%CI 1.3-5,P=0.007)

(二)骨折與心律失常

由於器官功能下降,骨質疏鬆等問題,老年人髖部骨折,股骨頭骨折等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增高,骨折的

疼痛、出血、情緒刺激、應激反應

,可透過引起心肌損傷,影響離子通道,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心血管中樞等方式導致心律失常,

如創傷骨折患者容易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會導致血流動力學出現大幅度的變化

[7][8][9]。

研究顯示:對於一般人群,

骨折後心律失常的發病率為28%

,若合併

心肺疾病

後心率失常的發生率

可高達79%

[10][11]。

骨折後心電圖變化通常發生在

受傷後72h內

。心電圖的改變與患者受傷程度有著一定的關係,針對病情比較嚴重、多發傷與胸部創傷患者來說

心電圖陽性檢出率就越高,也極易併發各種心律失常

[12]。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上述惡性迴圈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引發室顫甚至猝死[12]

骨折部位與心律失常的關係

不同部位的骨折可能與心電圖異常的機率相關,其中

頭顱/軀幹骨折心電圖異常率

可較高,可能與其容易引發顱腦外傷,

肝脾等實質性臟器挫裂傷有關

[13]。

不同部位骨折可與異常心電圖的關係[13]

其中,顱腦外傷和胸部外傷值得注意:

腦心綜合徵

:顱腦損傷尤其是累及下丘腦腦幹等自主神經系統時,臨床上表現為心律失常或心衰等並伴有相應的腦源性心電圖改變。

胸部外傷

:胸部外傷可損傷心臟,進而引發肋骨或胸骨骨折,並伴有血氣胸的症狀,影響呼吸迴圈系統,進而導致心肌缺氧引發心律失常。此外,還可引起心臟挫傷,而當症狀比較嚴重時可導致房室阻滯、室性期前收縮等。

(三)骨折與心律失常

骨科手術可引發心律失常

心臟事件是骨科手術圍術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骨科手術患者的

創傷、疼痛、應激、麻醉、情緒、制動、感染、出血,患者自身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

容易對心臟產生刺激,誘發心血管事件,可造成

激動的傳導變緩慢、阻滯或經由異常通道傳導

,從而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或節律發生異常,合併

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緩、室性逸搏、房顫等心律失常

[14][15][16]。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部分麻醉藥物有促心律失常的作用

肌松藥物及具有心臟毒性的部分局麻藥

可導致房室傳導阻滯或竇性心動過緩[16]。

臨床上經常使用的

高位椎管內麻醉、以及氯仿等麻醉藥物

,不僅對竇房結的自律性可直接抑制,

同時可阻滯心房和房室結的傳導,甚至還可以抑制心室內的傳導

,可導致在麻醉過程中部分患者發生

心動過緩或傳導阻滯

,甚至出現心臟停搏的嚴重心血管事件[17]。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心律失常可增加骨科手術風險

《ACC/AHA 2009年非心臟手術圍術期心血管評估與治療指南》中提示

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都被確定為圍術期心臟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是嚴重的心律失常,

包括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症狀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率難以控制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顫,靜息心率>100 次/分)、症狀性心動過緩及新發的室性心律失常

[18]。

骨折手術併發心律失常還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成本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根據美國曆經5年的近萬人研究顯示,房顫病史可顯著增加選擇性

全髖關節或全膝關節置換術後住院天數OR 1.02 (1.00,1.04; p= 0.024)

[19]。

(四)心電監護的必要性

縱觀上文,我們可以明確看到心律失常與跌倒、骨折及骨折手術的關聯性,因此,對骨科圍手術期進行心電監護十分必要,其具體主要包括:

I 術前評估:術前對竇房結、房室結和心臟等功能進行評估,評估手術風險,制定手術方案;

I 術中/術後評估:監測潛在心血管事件和心律失常,減少不良事件發生(術中術後併發症、死亡等);

I 療效評估:對圍手術期搶救、預防、治療的療效進行評估。

事實上,針對心電圖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研究早有展開。

早在2014年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就顯示:

術前心電圖示心律失常是老年冠心病行骨科手術圍手術期主要心臟事件(MACEs)的獨立因素

[16]。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同年,根據一篇Meta-analysis的研究結果,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

異常心電圖的改變更被認為是相關死亡率的獨立預後指標

。入院時有心電圖異常者在術後

12個月死亡風險是正常者的2倍(RR: 2.00, 95% CI: 1.45, 2.76)

,提示對心電圖提示病理性Q波和ST-T缺血性改變等異常結果可能進展為惡性心血管事件[20]。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在針對骨科患者的個性化治療中,心電圖也擁有其獨特的優勢,包括:

l  提供客觀資料,可以捕捉和檢測到無症狀患者,如由於骨科疼痛掩蓋的心血管事件(如心絞痛等),無痛性心肌缺血等;

l  無創,低價,操作簡單,適用於骨折患者,尤其老年患者(不方便進行運動試驗或冠脈造影);

l  適用於術後和康復階段:骨折和骨折術後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養,在康復期需嚴密監測。

目前隨著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Holter)的發展,心電圖在骨科科室的應用於研究越來越廣泛。然而,傳統心電圖依然存在一些技術缺陷,包括檢測窗窄,檢測率和陽性值低的問題,而隨著網際網路、感測器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

新型心電監測可穿戴裝置應運而生

。在透過近20年的研究過程中,

單導聯心電貼逐步走上舞臺

單導聯心電貼有著

小巧便捷、防水防汗,檢出率高的特點

。和院內大型心電裝置不同,

被檢查者只需要將一個小的貼片貼在胸前,維持7-14天

就可以進行心電圖檢查了

。心電貼與醫院的心內科,心電圖室進行了高度繫結,專業醫師可透過遠端技術線上監測和分析心電貼採集到的心電資料,進行專業診斷與評估。

對於骨科患者的來說,常有行動不便、手術複雜、需臥床康復的問題

,心電貼的設計十分適合該類患者,無需在胸口插上導線或反覆檢查,只需要貼上心電貼就可以“高枕無憂”,

對患者的日常活動和休息完全無影響

,是理想的監測工具。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八)——骨科

在國產心電貼中,卡帕奇心電貼(如圖)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為國內唯一一款連續7天監測的心電裝置,卡帕奇的心律失常7天檢測率已經提升至96.6%[21],包含多種心律失常型別

,其採用的柔性設計、進口醫療輔料等也可大大提升患者佩戴的舒適度,在骨科患者中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參考文獻

[1]Nazmi Krasniqi,Diana Segalada,ThomasF。Luscher,et al.Falls and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with Sinus Node Disease: The Impact of PacemakerImplantation.Cardi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498102。DOI:10。1155/2012/498102

[2]RoseAnneM。Kenny,MD,FRCP,DavidA。,et al.Carotid sinussyndrome: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nonaccidental falls in older adults(SAFE PACE).JACC,2001,38(5):1491-1496.

[3]杜海科,胡遠兵,李振洲,等.老年人跌倒與心血管病及防治[J].杜海科,胡遠兵,李振洲,2013,15(10):1117-1119.

[4]Dos Santos AC,Nobre MR,Nussbacher A,et al.Predictors of therisk of falls among elderly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Clinics(Sao Paulo),2012,67:305-311.

[5]SellersMB,NewbyI.K.At。 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tion,fall risk,and outcomes in elderlypatients.AmHeart J,2011,161:241—246.

[6]Sanders NA,Ganguly JA,Jetter TL,et al.Atrial fibrillation:an independent riskfactor for nonaccidental falls in older patients.PACE,2012,35:973-979.

[7]逄玉霞.心理護理干預聯合美託洛爾對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心律失常的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7,25(4):72-74。

[8]魏濱,徐懋,張利萍,郭向陽,張華,趙一鳴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後心血管併發症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麻醉學雜誌,2018,34(3):222-225。

[9]陳怡陳小麗.不同年齡段老年骨折患者動態心電圖分析。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2017,30(7):89-90.

[10]張惠.1 例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並右股骨上段骨折病例的護理查房[J]

.養生保健指南,2018,23(45):156.

[11郭雪婭,許廣莉,吳強,等.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暈厥時的心電圖表現[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誌,2017,9(8):993-994.

[12]  孫志剛,蔚辰強,楊學君,等.心電圖在骨折併發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心電圖雜誌(電子版),2016,5(3):89-90。

[13]俞東霞。老年骨折患者心電圖改變及臨床意義[J]。浙江創傷外科。2015,24(5):275-276

[14]董曉華,劉海平,王莉萍.臨時起搏器在骨科圍手術期的應用[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8,16(3):45-37。

[15]阿依夏,那萬,何錫強.合併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已置入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患者骨科手術麻醉一例[J].臨床麻醉學雜誌,2015,31(7):726-726。

[16]殷樂,王建鋒,王緯經,等.骨科圍手術期合併心血管疾病74例臨床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4):317-319。

[17]杭燕南.麻醉手術期心律失常及處理[J].中華麻醉學雜誌,1998,18(8):509-512。

[18]Fleisher LA,Beckman JA,Brown KA,et a1.2009 ACCF/AHA fo. cused update onperloperative beta blockad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 2007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and care for noncardiacsurge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irculation,2009,120(21):e169-e276\

[19]Boris Mraovic, Brian R。Hipszeret et al.History of CardiacArrhythmia and CAD Prolong Stay in Hospital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Jefferson

[20]SmithT,PelpolaK,BallM,etal。Pre-operativeindicators for mortality following hip fracture surgery: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geAgeing。2014,43(4):464-71。

[21] Solomon, M。D。,Yang, J。, Sung, S。H。, Livingston, M。L。, Sarlas, G。, Lenane, J。C。 and Go, A。S。,2016。 Incidence and timing of potentially high-risk arrhythmias detectedthrough long term continuous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monitoring。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16(1), p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