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愛因斯坦與腹主動脈瘤

閱讀歷史:愛因斯坦與腹主動脈瘤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患有腹主動脈瘤,並且有症狀,但不是幾個小時或幾天,而是許多年。

閱讀歷史:愛因斯坦與腹主動脈瘤

主動脈是我們體內最大的血管。它從胸腔垂直向下延伸,穿過腹部的部分,也就是腹主動脈,通常直徑約為2釐米。如果主動脈壁的剛性受到損害,其中血液的壓力將使它像氣球一樣緩慢地膨脹。不同於其他心血管疾病,這種疾病並不總是能找到明顯可證的原因。動脈的膨脹稱為動脈瘤,在腹主動脈中稱為腹主動脈瘤,簡稱AAA。因為動脈瘤並不限制血液流動,所以通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腹主動脈瘤最終會破裂,因此一旦達到一定的大小,就需要治療。腹主動脈瘤成為急性腹主動脈瘤(AAAA),就會表現出症狀。動脈壓力劇增,動脈壁上產生的小裂口和流出的血液會導致腹部或背部劇烈疼痛,如果沒有緊急治療,主動脈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完全破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患有腹主動脈瘤,並且有症狀,但不是幾個小時或幾天,而是許多年。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相對論時只有26歲。它改變了世界,E=mc²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公式。但法西斯思想和公開的反猶太主義正在歐洲醞釀,到了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在德國上臺,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得到了一份在新澤西的普林斯頓的誘人工作,便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同年,柏林外科醫生魯道夫·尼森也逃離德國前往伊斯坦布林。

尼森可能不像愛因斯坦那樣出名,但他因尼森胃底摺疊術而被外科醫生們銘記。這種優雅的外科手術用於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胃部灼燒感和呃逆等令人不快的症狀。但作為普通外科醫生,尼森的影響更大。1931年,他首次成功切除了全肺,他發明了術中冰凍切片——一種在手術過程中對標本進行快速顯微鏡分析的方法,他還是第一個完成食管全切除術的人。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也移民到美國,但由於他的行醫資格在美國無效,他先以外科助理的身份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在1941年於曼哈頓開設了自己的私人診所。不久之後,他接受了紐約的兩家醫院——布魯克林猶太醫院和邁蒙尼德醫院的邀請,擔任首席外科醫生,並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1948年,他在那裡遇到了他最著名的患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時已經69歲,從未出現過健康問題,儘管他一生都抽菸,從不進行運動,近年來體重增加可能是因為他著名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愛因斯坦向尼森諮詢,因為他一年中好幾次出現腹部右上方疼痛,每次持續數天,並伴有嘔吐。這些症狀很可能由膽結石引起。膽結石發作的三聯徵是右上腹疼痛、噁心或嘔吐、無法靜坐。但愛因斯坦解釋說,這次他在普林斯頓的家中浴室裡暈倒了——這就不再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了。X射線沒有顯示膽囊結石的跡象,在查體過程中,尼森在他的腹部中央觸到了搏動性腫塊。他擔心這可能是腹主動脈瘤,愛因斯坦在他的浴室裡經歷的突發疼痛和昏厥可能是急性腹主動脈瘤的症狀。如果是這樣,他不做手術就將面臨死亡的危險。

在今天,這是一項具有良好結果和可接受風險的標準手術,而且69歲的患者相對來說也還算年輕。然而,它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在1948年還無法實現的兩個先決條件。首先,在手術前,患者必須進行X線檢查以確定動脈瘤的大小(直徑)、延伸(長度)和位置(相對於腎動脈)。在今天,這些可以透過使用造影劑的CT掃描(增強CT)和超聲檢查來實現,但在1948年,這些方法尚未開發出來。因此,尼森必須在手術過程當中自己設計好流程。其次,實際上他並沒有什麼能為患者做的。直到1951年在巴黎,替換腹主動脈的手術才首次成功,外科醫生查爾斯·迪博使用了一段來自已故供體的主動脈。在1948年,如果急性主動脈瘤破裂,外科醫生可以結紮主動脈來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由於切斷了腿部血液供應,雙腿會壞死。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案例中,這種可怕的併發症是不作考慮的,因為看上去他的性命似乎並沒有受到威脅。

當尼森為愛因斯坦進行腹部手術時,他發現膽囊中是沒有結石的,但他也發現了一個葡萄柚大小的腹主動脈瘤。由於動脈瘤仍然完整,尼森採用了一種實驗性的方法:用玻璃紙將其包裹起來。他的想法是,玻璃紙——用於包裹糖果、麵包和雪茄的合成材料——對身體來說是異物但完全可溶,會刺激結締組織反應,形成疤痕組織,從而使擴張的薄弱主動脈壁加強,也許能將不可避免的破裂推遲一段時間。

玻璃紙(賽璐玢)是一種透明的纖維素聚合物,開發於1900年,它有著廣泛的用途,為了探索其在外科手術中的潛力,人們進行了實驗。雖然這種方法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長期結果尚不清楚。將有史以來最偉大科學家的動脈瘤包裹在一個三明治袋子(本質確實如此)中,確實需要膽量。在愛因斯坦手術後的幾年中,玻璃紙的使用完全被血管假體手術取代,主動脈的病變部分被塑膠管替代。今天,提到手術中使用玻璃紙,許多血管外科醫生都會大笑。然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帶著他包裝整齊的葡萄柚般的動脈瘤,又活了7年。從我們對腹主動脈瘤的瞭解來看,這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尼森對愛因斯坦腹主動脈瘤大小的估計大概不是隨口說的。醫生經常用水果來描述像腫瘤或動脈瘤這類佔位性病變的大小。柑橘、橙子和葡萄柚特別受歡迎,因為它們分別能夠用來表示直徑為2、3和4英寸(1英寸約等於2。54釐米)的物體。尼森一定會慎重選擇他的水果,因為動脈瘤越大,患者的預後越差。正常大小的葡萄柚直徑為10釐米。未經治療的直徑大於7釐米的腹主動脈瘤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9個月,這意味著有一半患者在此之前死亡。大於8釐米的動脈瘤破裂的年風險超過30%。因此,動脈瘤直徑為10釐米的愛因斯坦本應在一兩年內死亡。他存活7年的機率只有百分之幾。

儘管愛因斯坦處境危險,但他很快康復,並在3周後就離開了醫院。在手術4年後,他甚至被提名為以色列國總統。在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7年裡,他的科學研究自從相對論以後沒有取得任何重大突破,但他仍然在普林斯頓大學高階研究所工作。但是,當他徒勞地試圖將萬有引力定律與量子力學相統一時,拉普拉斯的物理定律——動脈瘤壁上的張力在恆定的壓力下與直徑呈正比——正在他的動脈瘤上起作用。動脈瘤越大,相同壓力施加在動脈壁上的張力越大,因此動脈瘤不僅趨於變大,而且隨著動脈壁變得越來越薄,增大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破裂的風險隨之增加。

1955年4月,愛因斯坦再次出現腹痛,這次還伴有發燒和嘔吐,此時他76歲。雖然一切都再次指向膽囊炎(完整的三聯徵存在),但醫生自然害怕它是急性腹主動脈瘤。到了1955年,用血管假體治療動脈瘤是可能的,有此經驗的紐約血管外科醫生弗蘭克·格倫被要求前來與愛因斯坦討論手術。他造訪了教授並提議手術,但是愛因斯坦拒絕了。“人工延長生命索然無味,”他說,“我已經完成了我的分享,現在是時候走了。我會優雅地離開。”愛因斯坦被給予嗎啡,入住普林斯頓醫院。兩天後,4月17日晚上,他去世了。他特殊的臨床症狀——以急性膽囊炎三聯徵為表現的動脈瘤破裂,被命名為“愛因斯坦徵”,以紀念他。

所以尼森的玻璃紙究竟起到作用了嗎?很可能沒有,只是愛因斯坦很幸運。第二天,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對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進行了屍檢。他觀察到了吸菸者典型的肺部、動脈硬化、肝臟腫大、腹主動脈瘤破裂,愛因斯坦的腹腔中有至少兩升的血。他的膽囊是正常的,但大腦重1230克,比普通成年男性少200克。

閱讀歷史:愛因斯坦與腹主動脈瘤

摘自——《手術刀下的歷史——改變世界的27個真實手術故事》

作者: [荷] 阿諾德·範德拉爾

出版社: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原作名: Under the knife,a history of surgery in 27 remarkable operations

譯者: 李命心

出版年: 2020-5

閱讀歷史:愛因斯坦與腹主動脈瘤

審校及組稿: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商弢醫師

編輯:血管資訊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