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康復過程中常見誤區

誤區一不適當的關節被動活動訓練導致關節損傷

肢體各關節被動活動是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措施之一,其原則是不能超越關節本身的正常活動範圍。一旦超過這個範圍,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還會導致韌帶斷裂、關節腔內出血。長期下去則可發展為慢性炎症,甚至造成關節囊肥厚、短縮,關節攣縮,給康復治療帶來更大困難。

過度的被動關節活動訓練造成的損傷還可引起關節周圍的異位骨化。因此,在做關節被動活動時必須注意訓練量(關節活動範圍及頻率)。一般各關節每次活動3次~5次,每日重複2次~3次。這樣既可以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又可以防止關節攣縮。切忌多次做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

誤區二康復方法錯誤可導致偏癱患者原有的異常運動模式加強

當偏癱患者患側肢體的運動模式尚處於聯動運動階段時,上肢屈曲牽拉及下肢直腿抬高的訓練均會增強異常運動模式,抑制隨意運動及正常運動模式的出現。例如,如果過度做偏癱上肢的屈肌動作,會抑制伸肌運動,使偏癱側上肢呈現“挎籃”屈曲痙攣狀態。就偏癱手指功能訓練而言,如果認為癱瘓的手指無力,訓練時越用力越好,應強力進行屈曲訓練,這也是錯誤的認識。

一般認為,手指的合攏、握拳,屬於原始脊髓水平運動範圍,是上肢屈曲共同運動模式的一部分,握力訓練可使屈肌肌力增加,但會抑制伸肌肌力,結果會導致手指的單個獨立運動能力延緩恢復,甚至難以實現。

誤區三過早的步行訓練可導致膝關節過伸和棒狀劃圈步態

下肢癱瘓的中風患者如果要進行步行訓練,必須具備獨立坐、獨立站、重心在患側下肢時的站立以及具有分離運動出現的條件。也就是說必須按照從坐起→站立→行走這一順序進行訓練。

不少中風患者的家屬都希望患者能早日恢復步行功能,常常在患者尚無獨立站立能力時,就強行扶著患者練習走路。這樣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出現膝關節過伸,加重“劃圈”步態的症狀。

偏癱患者康復過程中常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