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後,身體這1個部位可別再露了,用好懶人法,點燃“小太陽”

白露後,身體這1個部位可別再「露」了!

時值白露,天地間陰氣逐漸加重,陽氣下沉,水氣化形,結成白色露珠。

「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白露時節是一個突顯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標誌著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世間萬物陽氣開始逐步收斂潛藏,為冬季蟄伏做準備,陰寒之氣由地下逐漸瀰漫而上。

在白露寒氣初起之時,人身之中,唯有下肢足部先受之,因此這個時節,老寒腿、風溼腿,以及糖尿病足等頑疾很容易發病。

寒氣初起,你的雙足還好嗎?

白露後,身體這1個部位可別再露了,用好懶人法,點燃“小太陽”

中醫認為人通體之溫暖、五臟功能之運轉、津液之氣化和對外界虛邪賊風之抵禦,均有賴於陽氣的溫煦和推動,而其中

四肢關節的運動保養,更需要充足的陽氣維持。

而白露時分,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北風漸起、寒氣漸濃,雨水未減,暑溼未退,風、寒、暑、溼兼有,人體容易感受外邪而為病。

其中尤以寒邪傷陽為甚,又因為寒邪致病具有凝滯收引的特點,

足部作為人身行走發力之關鍵所在

,在受邪過程中便首當其衝,又由於寒邪由地下而起,故足部最容易先為寒邪所累。

一旦人體足部為寒邪所累,陽氣衰弱,溫煦不足,風寒溼等外邪就容易襲踞肢體經脈,壅塞骨節、絡脈之中,膠著不去,導致血脈凝澀不通。

風寒溼邪久羈,則愈傷血耗氣,腎陽虛衰,以致瘀阻日重、虛瘀夾雜,從而引發足部疼痛、腫脹、麻木等問題,嚴重者甚至容易活動不利、畸形、瘡瘍。

正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雲:「寒溼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兩腳痛。」

《諸病源候論》亦有云:「夫病之生,多從風起……壅塞難通,因茲氣血精髓乖離,久而不治, 令人頑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成痺……由血氣虛,則受風溼,而成此病。」

助陽透邪,緩解足部不適

白露後,身體這1個部位可別再露了,用好懶人法,點燃“小太陽”

當足部不慎被寒邪所累,該如何緩解?我們的養生重點應該是溫陽散寒,好好保護雙足。

由於足部遠離身體軀幹,若內服溫通類的藥物,恐效力難以抵達,因此,此時採用

中醫外治法更為合適。

中醫外治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

經絡學說、藏象學說

為基礎,遵循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透過選用一種或多種藥物或者療法進行辨證配伍組方加以施治,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病的目的。

《理瀹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因此,黃學陽教授認為,中藥外治法與中藥內治具有同樣的理論依據,而且符合中醫「內病外治,上病下治」之理。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均存在密切聯絡。

足部具有眾多腧穴,同時又是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中足三陰經、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起點和三陽經的終點,是陰陽的交會點,存在著與人體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

正如《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所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於足」。

可以試試

中藥沐足和艾灸

,透過刺激人體足部腧穴,或透過足部吸收藥物有效成分,並透過經絡執行至全身,從而起到促進氣血執行和溫煦身體的作用。

中藥沐足,助陽發汗、透邪外出

中藥沐足是中醫特色外治療法,通常認為,中藥沐足可使藥物經足部透皮吸收後雙向

調節血液系統和神經系統,

改善血液迴圈,既可以通氣血,又能透過刺激穴位、經絡,促進全身神經的協同執行,達到預防和改善不適的作用。

常用溫陽通絡中藥沐足療法的基礎方為:

桂枝30g,乾薑30g,虎杖30g,酒大黃30g。

運用方法如下:

將以上藥物以水煎取藥液約3000mL,放置於浴足盆內,待藥液放置至適宜溫度後用以沐浴雙足,浸泡深度以沒過足踝為宜,

30分/次,每日1次,晚上10:00~11:00進行。

方中桂枝、乾薑性味辛熱,兩藥合用,可助陽發汗,溫通經脈;虎杖、大黃則有散瘀之功,同時也可以制約上兩味藥材以防溫燥過度。

全方煎取藥液浸泡雙足,可致患者微微汗出。其效應一方面可溫煦臟腑以增強人體正氣,另一方面可促進血液迴圈以加強機體代謝,助邪外出,具有調和陰陽,扶正透邪的功效。

艾灸足部,振奮陽氣、引火歸元

白露後,身體這1個部位可別再露了,用好懶人法,點燃“小太陽”

灸法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老的保健方法之一。

早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中便闡述了灸法的起源: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明確的指出了,溫熱效應是灸法作用的重要機理。

而灸法之本原目的,在於顧護、調理人體一身之陽氣。

艾灸足部,除了有振奮陽氣之功用外,還因足部為陰陽經交匯處,還有引火歸元的功用。

有六聯灸的朋友,可以坐著雙腳踩到六聯灸上一起灸腳底。注意不要把全身重要都踩到六聯灸上,有可能踩壞了。

常用足部灸法之穴位:

湧泉、隱白、大敦、照海、太白。

方中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為井(木)穴,有引火歸元、益氣固脫的功用,隱白為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井穴,具有調脾和血、清心寧志、溫陽回厥的作用,大敦是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具有疏理肝氣、救逆的作用。

太沖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和五輸穴的輸穴,具有調肝血、通血脈的作用,照海則屬足少陰腎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蹺脈,有調經之用,太白穴則為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輸穴,足太陰脾經的原穴,有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等作用。

艾灸上述諸穴,共奏益氣溫陽、舒緩不適、調脾化溼之用,同時也可以配合艾灸氣海、關元、中脘、膏肓、腎俞等穴,加強溫陽之力。

透過溫灸足部穴位,坐著就能提振陽氣,體內陽氣充足,自然有利於足部的保養和抵禦虛邪賊風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