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潮祖常用方,非常靈動,常獲良效!

陳潮祖常用方,非常靈動,常獲良效!

當歸芍藥散

:當歸90g,川芎240g,芍藥480g,白朮120g,茯苓120g,澤瀉240g。

為散,每次服5~10g,酒和,1日服2次。若作湯劑,用原劑量的十分之一。

腹痛是本方主證

肝虛血滯,脾虛溼滯,是此證病機

;其餘徵象則是辨證依據。

脾主大腹,腹痛自然屬脾,但因疼痛多系經脈收引和血行不利所致,故當責之於肝。

這種病位在脾,而病機在肝之證,稱為肝脾不和。

肝藏血而貴流通,主筋膜而貴和柔,此證以疼痛為主

,是經脈攣急與血行不暢之綜合反映,面色兼黃是血虛不榮之象,以上屬於肝系病理改變。

脾主運化,喜燥惡溼。下利,兼見小便不利,或腰腳麻痺,或目赤疼痛,兼見涕淚甚多,舌體淡胖,都是

津液壅滯現象

,以上屬於脾病病理改變。

所以此證用臟腑定位,

病在肝脾

;用氣血津液辨證審察基礎物質盈虛,是

血虛與血滯、脾虛與溼滯並見

用八綱辨證定性,應是不偏寒熱的虛中夾實證候。故屬肝虛血滯、脾虛溼滯機理。

肝虛血滯,經脈攣急而呈疼痛,法當補血治其不足,活血治其瘀滯,柔肝解其痙攣;

脾失健運,津凝為溼而呈下利溺少,麻痺無力等證,又宜復其脾運,滲其水溼。

故方以當歸、川芎、白芍調血柔肝;白朮、茯苓、澤瀉補脾滲溼。

白朮補脾,是恢復脾運,茯苓、澤瀉滲溼,是瀉其水邪。

當歸、白芍養血,是補其不足;當歸、川芎活血,是通其瘀滯。

六藥同用,瀉中寓補,能呈調血、柔肝、補脾、除溼功效。

方中芍藥用量獨重,說明柔肝是其主要用途;重用川芎、澤瀉說明血瘀津阻是其主要矛盾。

故是以通為主、以補為輔的結構。此方川芎、當歸、白芍活血而不竣猛,補血而不滯血;白朮、茯苓、澤瀉健脾而不礙溼,利水而不傷脾。

瀉中寓補,較逍遙散、四逆散、柴芍六君湯、小建中湯之類

尤為靈動,用之常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