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椎功用大

針灸:大椎功用大

大椎功用大

1.出處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素問·骨空論》王冰注)

2.穴位釋義

本穴位於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為督脈諸穴之在橫膈以上者,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經之會。故名陰陽交爭一方偏勝不得其平也,多取本穴以調之。(《針灸穴名解》)

3.主治

“大椎為骨會,骨病可灸之。

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痎瘧久不愈。

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

一雲:‘能瀉胸中之熱及諸氣。若灸寒熱之法,先大椎、次長強,以年為壯數。’

一雲:‘治身痛寒熱風氣痛’。

一雲:‘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壯,斷根不發。’《千金》雲:‘風虐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

又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刺三分瀉之。’

又治氣短不語,灸隨年壯。

又治頸癭,灸百壯。

《玉龍賦》:‘百勞止虛汗。’

《神農經》雲:‘治小兒急慢驚風。’

竇太師治諸虛寒熱灸此。

《捷徑》雲:‘治熱不至肩。時傳以此治百病。’”(《類經圖翼》)

經儀器檢查大椎是一個很大的亮點,但是也有少數人不發亮,叫做“無大椎”,所以針刺療效不明顯。

4.體會

大椎為七條陽經之會,督脈總督一身之陽,大椎為陽中之大陽,虛可補、實可瀉,凡陽經有餘、不足諸疾,皆可主治。

從部位上分:上清頭目、下至腰脊、前達胸臆、橫行手臂。

從作用上講:清利頭目、解表散邪、和解少陽、清熱退燒、解毒利咽、解痙止搐、截瘧平喘、振奮陽氣。

(1)清利頭目:主治頭暈目眩、頭痛,先刺風池後大椎,不效百會放血。咽痛:大椎、天柱、人迎。外感風熱加合谷,腎水不足刺太溪。

(2)解表散邪:配風池、合谷。

(3)和解少陽:配外關、丘墟。

(4)清熱退燒:配曲池、十宣放血。

(5)解毒利咽:配風府、天柱、天容、少商。

(6)解痙止搐:配長強、合谷、太沖。

(7)截瘧平喘:截瘧配陶道、間使;平喘配風門、肺俞。

(8)振奮陽氣:用補法至患者發熱,一針足矣。

本文摘自《針道摸象》,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