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E精準抗凝治療——滬浙VTE管理高峰訪談

VTE精準抗凝治療——滬浙VTE管理高峰訪談

VTE,尤其是DVT,在治療領域屬於血管外科靜脈常見疾病,但其臨床場景,卻並不侷限於血管外科,自2018年國家醫政醫管局下文要求各省市建立VTE防控體系,浙江率先建立全國首個VTE聯盟,上海血管外科,呼吸內科兩個視窗學科,聯合骨科,婦產科等高危學科與檢驗科,影像科等支援科室,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院內VTE防治網路。

5月12日,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符偉國教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鴻坤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梁衛教授,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史政宇教授,就上海與浙江兩地相對成熟的VTE管理經驗與循證醫學,與線上參會者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VTE作為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院內常見疾病,臨床防治意識逐漸加強,從最初的DVT高危患者 “是否需要抗凝” ,逐步發展到在臨床以及眾多指南中達成共識:規範化抗凝治療是VTE防治的關鍵。但在臨床實際操作層面上,卻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在高危風險和出血風險的判斷上,在抗凝和出血之間尋求平衡就顯得尤為重要。張鴻坤教授特別提及了由於個體差異,甚至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在傳統華法令抗凝過程中對自身抗凝效果與風險監測的影響。符偉國教授也提及,即使是現在市面上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給予了推薦治療劑量的建議,但是否這種 “One for All” 的治療劑量推薦真的適用於所有的臨床場景嗎?穩定的藥代動力學和經濟學,穩態的血藥濃度是精準抗凝的前提,但不同人群的穩態劑量不同會否造成推薦劑量≠有效劑量?

VTE精準抗凝治療——滬浙VTE管理高峰訪談

在史政宇教授分享的ETNA-VTE-Japan真實世界的資料中,給到了更確切的答案。

作為一項正在進行的前瞻性觀察研究,同時也是艾多沙班上市後觀察性研究的一部分。ETNA-VTE-Japan研究開始時,使用60mg,30mg和15mg艾多沙班的患者比例分別為:34。2%,64。5%和1。3%,但研究過程中,參考劑量根據相關參考因素如年齡,腎功能,伴隨用藥等患者個人情況進行了調整,調整用藥標準參考Hokusai研究結果與艾多沙班說明書。最終:3。6%的入組患者選用了標準劑量60mg,而具有一項或幾項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則推薦使用30mg的減量劑量。

分析結果顯示,在治療早期(3 個月),接受30 mg艾多沙班的患者與接受60 mg艾多沙班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接受推薦劑量艾多沙班出血事件發生率低:治療期間人群中VTE復發和症狀性VTE復發的發生率分別為0。8%和0。4%。而安全性標準,出血不良事件和大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6。3%和1。4%,發生率低於 Hokusai-VTE (21。7%) ,最常見的大出血不良事件是胃腸道出血,這與Hokusai研究的結果相似。ETNA研究中多沙班劑量不足比例也非常低,這被認為與艾多沙班有適當而明確的減劑量標準有關。

所以,現實世界研究資料證實:針對不同風險因素的患者群體,需要適當調整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劑量,在保障抗凝效果同時,降低出血風險。而ETNA-VTE-Japan研究中,涵蓋高出血風險患者比例高,其中包含中重度腎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

VTE精準抗凝治療——滬浙VTE管理高峰訪談

結 語

VTE防治的探索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治療藥物的更新簡化了臨床治療方法,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給到患者更多的選擇和體驗。真實世界資料的加持更幫助臨床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依從性間尋找平衡。伴隨更多有效的抗凝藥物與循證醫學問世,抗凝標準化,流程化,個體化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