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長壽?這些特徵你有幾條?

精彩生活·快樂健康

越來越多人注重養生,

長壽可以說是養生的終極追求。

那麼,

什麼樣的人才能更長壽?

不僅你好奇,

科學家也在研究、總結。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長壽?這些特徵你有幾條?

2020年《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刊登了一項研究指出,遺傳因素對過早死亡的影響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大,大約只佔30%左右。比起遺傳因素,社會、環境、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才是影響死亡的重要因素。另外,即使是受到癌症遺傳性的影響,人們也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讓它得到抑制。

如此看來,遺傳的作用比想象中少。而長壽的秘密,或許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中,擁有這些特徵的人,往往更容易長壽。

1

特徵一

樂觀、心態好

季羨林老先生說:養生養得就是一個心態。

很多疾病與各種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有關,它影響機體生化代謝,使免疫功能降低。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樂觀的人更有可能活得久,並實現超長壽命,可達85歲或以上。其中,樂觀組比不樂觀組的壽命長約10%。

對生活保持一顆好奇心。遇到困難時,及時有意識地對悲觀想法喊停。同時,儘可能調整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去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思維傾向,從更加積極樂觀的視角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這就是“非負面思考”的思維方式。

2

特徵二

不讓自己閒下來

有些人離退休後,逐漸閒散懶惰起來,覺得自己辛苦了幾十年,也該享享清福了。殊不知,坐享清福更容易衰老。老年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過於追求享受,遊手好閒,體力和智力都懈怠下來,就會變得百無聊賴,思想空虛,腦子裡的失落感和衰老便會油然而生。各種莫名其妙的毛病也出現。退而不休,有益身心。

2021年10月14日,上海市民政局釋出2021年上海百歲壽星榜中,108歲的王汝莊就保留有看報寫文章的習慣,也會收集報紙上覺得不錯的文章素材,偶爾還會操作一下電腦。

3

特徵三

微胖,但不肥胖

我們常說能把體重維持在穩定範圍內,更健康。但在長壽這件事上,隨著年紀增大,體重微增的人似乎更佔便宜。

2020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與成年後保持正常體重的人相比,31歲時在體重正常範圍內並逐漸增重的人死亡風險最低。

該研究調查了弗雷明漢心臟研究中心4576人及其3753名孩子的健康史,結果發現:

擁有健康體重指數(BMI)且逐漸增重,但從未達到肥胖程度的人,壽命最長。這些成年人甚至比那些終生保持正常體重指數的人活得更長。

當然,在成年後就已經肥胖,但還繼續增加體重的人,死亡率最高。

都說大病一場人消瘦。微胖在老人在遇到疾病時,能讓身體有一定的儲備。微胖也意味著他們或許擁有更多的肌肉。

4

特徵四

手上有勁兒

握力是成年人健康指標之一。握力不足,表示上半身血管功能下降,血管彈性不好,容易得高血壓,也反映了心臟功能下降。另外,握力不足還標誌著人體的松擴力量不足,對肺不利。

握力好的老人,也證明本身的肌肉水平良好。在日常生活行動中,也更靈活。

不少人認為,上了年紀握力下降是必然現象。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教授苟波在接受採訪時解釋,握力大小是由前臂屈肌的發達程度決定的,中老年人由於缺乏鍛鍊,隨著年紀增加,肌肉會表現出“用進廢退”,不但握力會下降,肌肉也會萎縮,但這些完全是可以透過科學鍛鍊來避免。

練握力,中青年人可以透過啞鈴、握力器等進行鍛鍊;老年人可在家就地取材,使用礦泉水瓶代替啞鈴、用擰毛巾、健身球等,都可提高握力。注意用力時不要憋氣。

5

特徵五

心跳得慢一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談到,在醫學上,我們常把安靜時60~100次/分的正常心率稱為“靜息心率”。對於健康成年人來說,靜息心率越低,就是心跳越少,每一次心跳心臟泵出的血液就會更多,不需要透過增加心跳的次數來為全身供給血液,這說明心臟功能更好。

若靜息心率升高,會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在2010年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顧東風教授發表的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與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在男性中,心率為75~89次/分和高於90次/分的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在女性中,心率高於90次/分的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相對較高。

如何降低自己的心率?

進行規律性的體育活動,可以是做家務,也可以是各種運動。通常堅持3個月的運動,就能使心率開始下降4~5次/分鐘。

控制體重,胖子的心臟負擔重,心率更快。

戒菸限酒,減鹽飲食。

6

特徵六

走路快,身體靈活

2019年一項發表於《梅奧診所學報》的涉及47。5萬人的走路習慣和死亡情況的研究顯示,走路快的人活得比走路慢的人久,大約能多活15-20年。調查中,大部分人年齡都超過50歲。

北京老年醫院老年病臨床與康復研究所副所長宋嶽濤談到,步行速度慢一方面反映老人的身體系統已經受損,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步行時需要耗費較多的能量,所以步速能對老人的壽命起到預示的作用。

步行時,人體的60﹪-70﹪的肌群參加活動,對增加下肢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促進四肢及內臟的血液迴圈,改善身體有氧能力,調節精神心理狀態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不必強求自己,但走路也是可以慢慢練出來的。

7

特徵七

吃飯慢,有助於消化

9月22日剛度過自己100歲生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就曾在採訪中談到,在許多發達國家,人們重新認識到慢餐的好處。慢餐可以充分享受精心烹飪的食物,同時還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雷敏指出,吃飯速度太快的話,食物沒有經過充分的咀嚼就進入了胃腸道,給胃腸造成負擔,長期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消瘦、胃腸不適的症狀表現,甚至出現胃炎。而且,吃得太快,不知不覺就會吃很多,很容易導致熱量攝入超標。

8

特徵八

“三高”控制得好

三高控制不好,可能導致腦卒中、心梗等急症。即使老年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腦血管問題,只要控制得當,長壽不是問題。

無論是85歲的鐘南山院士,還是100歲的楊振寧院士,都曾因心梗做過支架或心臟搭橋手術。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晚年活得精彩。

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臟科主任郭藝芳2019年在健康時報談到,老年人中“三高”——即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處理過程中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按照“嚴、中、松”原則治療。

膽固醇控制嚴格。

高膽固醇血癥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重要前提,而粥樣斑塊又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基礎。

血壓控制要適中。

血壓控制太嚴格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事件風險。80歲以下的老年人可先把血壓降到150/90 mmHg以下,若無不舒服的感覺,可降到140/90 mmHg以下;80歲以上老年人,降到150/90 mmHg以下就可以了,一般不要降得太低。

血糖控制要寬鬆。

一般糖尿病患者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老人可以適當寬鬆一些。

編輯|小美

稽核 | 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