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想減肥,想美白,想長肌肉,想減少熬夜損傷……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吃得很健康,越來越多的人也會在網上看很多營養知識,甚至跟著很多營養師學怎麼吃。

但很多人總是感覺:為什麼感覺照著營養師推薦的吃,好像沒有什麼用,看不到效果?

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這究竟是為什麼?丨giphy。com

這是怎麼回事呢?可能是你吃得不對!

膳食指南、膳食推薦的都是針對平均人群情況,並不一定吻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要想吃得更健康,我們還要做到精準營養!

什麼是精準營養?

為什麼要做到精準營養呢?到底什麼是精準營養?

“精準營養”(precision nutrition),其實是“精準醫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它又被人們稱為“個性化營養”,顧名思義,它的特點是追求“精準”的個性化營養。

目前,無論是進行營養研究,還是個體的營養指導,膳食指南、健康建議、營養師們的推薦,都是面向大眾的群體意見。

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面向大眾的健康建議丨圖蟲

舉個例子,比如,你想給6歲的閨女補鈣,到底應該補多少呢?這個時候,你去諮詢營養師,他會告訴你: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每天需要的鈣是800mg。這個800mg從哪來的呢?其實是結合你閨女的性別、年齡等資訊,然後查詢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後得出的。

不過,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基於平均人群建立的。作為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在理論上是可以滿足97%-98%的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的人的需求量的。

然而,不同的地域、民族、性別、年齡(如嬰幼兒和老人)和生理狀況(如孕婦)的個體對營養的需求量不同,比如,同樣年齡的男孩女孩,他們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而且,遺傳背景的差異也會不同程度地透過食物和營養素的消化、吸收、轉運、代謝和儲存及內環境的穩態調控,最終反映出來人們在疾病易感性和對營養反應等方面也會有不同。因此,基於平均人群建立的這些營養建議可能不適用於特定個體或人群。

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均衡飲食丨騰訊雲圖庫

怎麼辦呢?精準營養(precision nutrition)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精準營養”就是以營養基因組學為理論基礎,在考察個體遺傳背景、生活特徵(膳食、運動、生活習慣等)、代謝指徵、腸道微生物特徵和生理狀態(營養素水平、疾病狀態等)基礎上,配合體檢、基因檢測等方法,來發現不同個體在營養元素吸收利用能力方面的差異,再選擇適合的營養建議,從而為精準的營養評估診斷、精準的干預奠定基礎,達到健康的目的。

精準營養是怎麼做的?

精準營養的膳食干預策略需要衡量個體對營養素的需求和對食物營養素的利用能力,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營養方案。要實現精準營養,通常要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精準化檢測與資料採集。透過精確的檢測技術,包括基因組測序、分子標記物、血液指標測試(血漿、血清、紅細胞等)、組織水平營養狀態的監測,對每個人的遺傳代謝、生理狀態、生活方式等指標進行精準化衡量,並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營養數字檔案”。

第二步是資料分析與營養評價。透過雲計算、大資料的應用開發等技術手段,對蒐集到的資料結合現代營養組學進行系統分析、應用演算法開發、建立評價標準模型,將人體的健康營養資料轉化成為“營養代謝數字模型”。

第三步是營養干預。在“營養代謝數字模型”基礎上,結合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等,制定個體化的營養干預方案,包括功能食品和膳食補充劑等,以實現精準營養的干預手段。

精準營養研究,正在進行時

人體對飲食/營養的反應是存在個體化差異的,因此精準營養也是營養學研究的未來趨勢。

精準營養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營養科學和相關領域研究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官方機構都在踏入這片藍海。

好訊息是,目前有很多研究發現,精準營養在多種慢性病干預中都能發揮良好的前景。

以色列的一項研究納入800人進行了持續一週的監測,監測了累計46898次餐後血糖水平,研究分析了相同和不同食物對個體餐後血糖的影響,並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將腸道菌群、血液引數、飲食習慣、健康問卷、身體測量指標等資料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每個人吃每種食物後的血糖反應都並不是固定的,這取決於各人的反應,而短期的個性化飲食干預成功地降低了餐後血糖水平,並改善了腸道菌群組成。後來的科學家也陸續發現,精準營養在預防和治療二型糖尿病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院的對一項隨機多中心實驗進行了二次分析,以研究營養護理與普通護理對不同型別癌症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和其他臨床結果的影響。研究選取了506名患者,包括了肺癌、惡性血液病、胃腸道腫瘤和其他癌症患者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營養支援組,結果發現,對照組在60天內的死亡率是52。7%,營養支援組在60天內的死亡率是47。3%,營養支援可以將癌症患者60天內的死亡率降低17%。這個研究提示,個性化營養支援可以讓癌症患者獲益,有助於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除此之外,精準營養在肥胖、高血壓、腸道健康、老年痴呆等領域也有積極的研究成果,對健康的影響還是很樂觀的。

為了更好地進行精準營養研究及轉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專門制定了“2020-2030 NIH營養研究戰略計劃”對精準營養進行探索,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精準營養”研究,目的是透過收集1萬名美國參與者的持續血糖水平、人體腸道微生物等資料,以此來研究個體如何“加工”食品,以及膳食對健康的營養、健康膳食模式、營養與生命健康以及營養與疾病的相關關係。

國內的科學家也在關注精準營養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在嘗試制定精準營養的評價體系;西湖大學的科學家則進行了精準的單病例隨機對照研究—— 宏量營養素n-of-1試驗,揭示了不同個體對高脂及高碳水兩種飲食的餐後血糖反應差異,表明n-of-1試驗在精準營養研究中的適用性。

在最近的12月19日,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領先企業湯臣倍健在“營養智定義”釋出會上推出了首款「個性化定製維生素概念產品」,它透過組建資料庫、評價體系和演算法模型等開展關於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檢測專案的研究,基於精準營養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研究,旨在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據品牌方在釋出會上透露,這個產品不止是一瓶維生素概念產品,更是一整套精準營養的解決方案。

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搭載核心演算法的個性化維生素生產裝置

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表示,基於精準營養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個體生活質量。此前國際上對精準醫學和營養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在制定適應於不同個體的精準營養策略方面仍需努力,他對本次湯臣倍健釋出的個性化定製維生素的精準營養解決方案表示關注,並願意參與後續的學術討論。

跟著營養師吃,還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對!

諾比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

精準營養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精準營養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但是,影響人們的健康的因素卻是多方面的,除了飲食和吃,還有年齡、性別、職業、運動、睡眠、心理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健康”早就不僅僅是“如何吃”那麼簡單。如何影響健康,最終還是需要從整體的生活、心理狀態來進行改變的。

儘管精準營養是營養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應該清醒看到,精準營養要真正造福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精準營養確實是一個新的領域,也有一定的前瞻性,精準營養的干預建議背後,需要大量科學研究資料作為支撐,包括基因研究,組學研究等等。但目前全球的精準營養應用還處於相對初級的一個階段,還需要持續投入研究和應用的嘗試。我們也很期待,今後能有更多企業和科學家投入精準營養的研究,一起推動理論向更成熟的應用轉化,為更多人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培戰, 王慧。 精準醫學時代下的精準營養 [J] 。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16,50 (12): 1036-1042。

[2]巴乾,陳培戰,王慧。 慢性疾病的精準營養預防和干預[J]。 中華疾病控制雜誌,2018,22(12):1203-1206。

[3]Kirk D, Catal C, Tekinerdogan B。 Precision nutri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Comput Biol Med。 2021 Jun;133:104365。

[4]Zeevi D, Korem T, Zmora N, Israeli D, Rothschild D, Weinberger A, Ben-Yacov O, Lador D, Avnit-Sagi T, Lotan-Pompan M, Suez J, Mahdi JA, Matot E, Malka G, Kosower N, Rein M, Zilberman-Schapira G, Dohnalová L, Pevsner-Fischer M, Bikovsky R, Halpern Z, Elinav E, Segal E。 Personalized Nutrition by Prediction of Glycemic Responses。 Cell。 2015 Nov 19;163(5):1079-1094。

[5]Wang DD, Hu FB。 Precision nutrition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8 Feb 9。

[6] 李融融,肖新華。 精準營養治療應用於2型糖尿病的前沿進展[J]。 中華糖尿病雜誌,2019,11(3):149-152。

[7]Bargetzi L, Brack C, Herrmann J, et al。 Nutritional support during the hospital stay reduce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s: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May 19]。 Ann Oncol。 2021;S0923-7534(21)01993-1。

[8]Samieri, C, Yassine, HN, Melo van Lent, D, et al。 Personalized nutrition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Alzheimer‘s Dement。 2021; 1- 14。

[9]San-Cristobal, R。, Navas-Carretero, S。, Martínez-González, M。 et al。 Contribution of macronutrients to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nutrition。 Nat Rev Endocrinol 16, 305–320 (2020)。

[10] 郭英男,郭倩穎,陳勇言,等。 精準營養的評價指標體系進展[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1,29(9):711-714。

[11] Ma Y, Fu Y, Tian Y, Gou W, Miao Z, Yang M, Ordovás JM, Zheng JS。 Individual 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s to Diet in n-of-1 Trials: Westlake N-of-1 Trials for Macronutrient Intake (WE-MACNUTR)。 J Nutr。 2021 Oct 1;151(10):3158-3167。

[12] O’Grady J, Shanahan F。 Macronutrients, microbiome and precision nutrition。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21 Mar 1;37(2):145-151。

[13] 蔡夏夏,餘煥玲,肖榮,等。 精準營養學時代營養學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0):91-92。

[14]Rodgers GP, Collins FS。 Precision Nutrition-the Answer to “What to Eat to Stay Healthy”。 JAMA。 2020 Aug 25;324(8):735-736。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