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那些併發症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以及車禍、突發事件的增多,帶來的相關疾病如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頭壞死、退行性關節炎及腫瘤等發病率增高,其對應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髖關節疾病的一種標準方法。其術後併發症及致死性併發症發病率較高,術後的肢體功能恢復較慢。如何保證圍手術週期的安全,減少術後併發症,儘早恢復日常工作和生活,已經成為進一步完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環節。

但其手術創傷大且多數病人是年老體弱者,術後會出現一系列併發症,如深靜脈血栓形成繼發肺栓塞、髖關節脫位、感染、壓瘡等,嚴重者會導致手術的失敗和危及病人的生命,為此,早期防治併發症非常重要。

下面,山東省立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袁林就來為我們講解人工髖關節置換後的併發症預防及護理:

術後併發症預防及護理

傷口感染

a。 原因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感染是一種嚴重併發症,是造成髖關節置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預防是取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早期感染與手術環境、手術創傷、植入物破壞人體解剖屏障、降低區域性抗感染能力以及未能合理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和術前未去除體內感染灶有關。

b。 預防及護理

術前瞭解病人區域性以及全身有無潛在或現存的感染病灶,常規做好手術區域備皮。術後保持術區敷料清潔、乾燥,如有滲血及時更換,注意切口區域性有無紅、腫、熱、痛等情況,切口疼痛是否逐漸減輕。進行換藥等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傷口放置負壓引流管時,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負壓吸引器放置位置低於傷口水平。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及傷口敷料滲出且做好記錄。遵醫囑術後全身使用抗生素。

髖關節脫位

a。 原因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主要併發症之一是置換的關節脫位。術後引起髖關節脫位的原因除與關節型別、手術入路徑有關以外,還與術後護理不當如搬運不當、體位控制不嚴、術後搬動不正確、早期功能鍛鍊不得當有很大關係。

b。 預防及護理

術後搬運以及體位擺放應正確,以防止脫位。病人術後返回病房時護士一定要正確指導搬運,即托住患側髖部和下肢,尤其是保持患側髖部穩定性,協助病人平放於床上,大腿間放置“ T”形軟枕,雙腿之間放置外展枕頭的目的是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髖關節內收內旋,防止髖關節脫位。外展枕頭最好應用6周~ 12周。必要時患肢行皮牽引或穿“丁”字鞋並向病人及家屬強調嚴格體位控制的重要性。

術後功能鍛鍊時防止脫位,術後第1天可以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及踝關節屈伸運動。術後2 d~ 6 d骨水泥型髖關節置換可以拄拐下地練習行走,但行走時一定要有人在旁邊保護,防止跌倒。術後7 d至3個月逐漸減少或棄用輔助行走,3個月後可以逐漸過渡到騎腳踏車訓練、遠距離行走、爬樓梯訓練。

做好出院康復指導:病人一般住院2周即出院休養,但患肢功能的恢復卻需要較長時間。指導病人出院後堅持做肌肉鍛鍊及髖、踝關節屈伸運動。教會病人穿衣、穿襪、穿鞋、扶拐行走、上下樓梯、如廁等。上下樓梯按照“健側先上患側先下”的原則,一步一個臺階,開始要有扶手等幫助。囑病人術後12周內不要交叉雙腿,健側臥位時雙腿之間要夾一枕頭,不要坐沙發和矮椅子,坐在椅子上時不要將身體前傾,不要彎腰撿地上的東西,總而言之不要曲髖超過90°。

髖臼磨損及假體鬆動、下沉:假體鬆動、下沉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也是髖關節翻修術是最常見原因之一。

a。原因: (1)假體固定不牢或保留股骨距過短;(2)過早負重,骨質疏鬆;(3)骨水泥聚合不均,放置範圍不夠,骨水泥斷裂;(4)假體材料不能與骨組織有機合;(5)假體磨損,微粒形成,骨溶解或感染;(6)與手術者技術有關。

b。預防及護理 應選擇組織相容性、材質好的假體,減少微粒產生、骨吸收、骨溶解。提高理論,操作技術,採用第3代骨水泥技術,生物固定必須等骨癒合後下地行走,改善骨質疏鬆,預防外傷等。髖臼磨損與假體頭大小選擇不當有關,但若患者活動量過大或本身有骨質疏鬆,術後容易出現髖臼磨損,產生髖痛症狀。若頭過大,關節間隙窄,臼緣出現增生,易繼發創傷性關節炎。若頭過小,術後對臼的侷限性壓力過大,應力過於集中,易加重對臼的磨損,肥胖患者尤為突出。

深部靜脈栓塞和肺栓塞

a。原因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常見的全身併發症為深部靜脈栓塞(DVT)及肺栓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DVT較常見,也是較嚴重併發症之一。術後靜脈血栓形成與病人長時間被動體位、術中止血帶的使用、手術時間過長、過度旋轉牽拉及骨水泥聚合物產熱使鄰近血管間接受到損傷、失血及術後患肢腫脹使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有關。術後1 d~ 4 d是發生DVT的高峰,下肢血栓隨時都有可能脫落,引起肺栓塞。肺栓塞是導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猝死的主要原因。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那些併發症

b。預防及護理:

(1)健康宣教 術前應詳細瞭解病史,檢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常規。高血壓、高血脂病人應遵醫囑按時服藥,指導病人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多飲水改善血液黏稠度;糖尿病病人嚴格執行糖尿病飲食;術前勸吸菸者戒菸,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縮。按醫囑正確給藥,做好預防性抗凝治療。

(2)病情觀察 使用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的傷口出血量,防止大出血發生。嚴格遵守使用說明注射,防止發生區域性不良反應,如皮下出血等。加強術後觀察,認真聽取病人主訴,對比觀察雙下肢的顏色、溫度、腫脹程度和感覺運動情況。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每班護士主動巡視,病人檢查患肢是否外展中立位,膝下交替墊一軟枕,護士協助做患肢小腿按摩(但若發生血栓,嚴禁按摩),以促進血液迴圈。觀察下肢是否有腫脹、疼痛、不適感及足背動脈波動、面板溫度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治療。

(3)保護血管,避免血管內膜損傷減少和避免病人雙下肢靜脈穿刺,因下肢DVT的發生率是上肢的2倍。長期輸液或靜脈給藥者儘量採用留置針,減少靜脈穿刺次數,同時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覆穿刺,輸注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儘量稀釋或用生理鹽水沖洗,靜脈穿刺時應選擇小針頭,力求一次成功。

(4)圍術期制訂功能鍛鍊計劃 術後早期活動是預防DVT形成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促進下肢靜脈迴流,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有效加快下肢深靜脈血流速度。鼓勵病人術後第1天開始主動進行功能鍛鍊,方法是下肢足尖向上10 s,然後用力往下壓10 s,最大限度屈伸踝關節,每天3次~ 5次,每次10 min,術後第2天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的收縮運動,每天4次,每次20 min;儘可能早期離床活動,術後常規雙下肢穿逐級加壓彈力襪。

兩下肢不等長

a。原因 是患者骨盆傾斜造成。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現象比較普遍,術後患肢延長的情況比較多見,是臨床上患者主訴較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影響患者步態和功能恢復的常見原因。如各種原因的髖脫位性病變、股骨頭缺血壞死,和髖強直或髖融合術後等。

b。預防及護理 應重視術前肢體長度測量及X線片模板設計,術中主要透過股骨頸截骨位置的高低,即保留股骨距的多少來調整,而不應單純依靠增加股骨假體頸長或股骨頭假體的長度來調整,以免增加股骨假體的力矩,引起機械性鬆動。如果肢體被延長,應透過重新截骨,向遠側置入標準頸股骨假體的方法來糾正,而不應採取更換短頸股骨頭假體來調整。

壓瘡

a。原因 病人因為術中施行硬膜外麻醉、術後臥床不能自由改變體位,致骶尾部血液供應差容易出現壓瘡。

b。預防及護理 保持床鋪平整、乾燥、清潔。在患肢制動的情況下,翻身時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托起呈軸樣翻身以解除區域性受壓,必要時幫助病人2 h抬高臀部1次。

便秘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那些併發症

a。原因 由於臥床大便習慣的改變,加上手術疼痛、病人的食慾下降、胃腸蠕動減慢等,病人術後容易發生便秘。

b。預防及護理 向病人宣傳飲食知識,講解便秘對機體的危害及預防措施。鼓勵幫助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多吃富有纖維素的食物以促進排便。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需要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也呈現增多的趨勢,伴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手術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但由於患者自身因素,加上手術創傷,隨之而來的是患者出現的多種併發症。因此對患者護理的要求非常高,髖關節置換術後併發症是一個受多方面影響的過程,要求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配合,提高對手術的認識,術後進行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