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她感覺一股涼意從後背穿過,醫生解釋說:別緊張,是麻藥

前幾天,一臺闌尾炎手術的麻醉成為科室病例討論的目標。

麻醉方式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一個硬膜外麻醉。單從麻醉效果來說,中規中矩,算得上一臺合格的麻醉。但是,期間發生的一個“插曲”值得深思。

手術中她感覺一股涼意從後背穿過,醫生解釋說:別緊張,是麻藥

患者進手術室以後,顯得特別緊張。嘴裡不住嘟囔,但聽不清嘟囔是什麼。

負責麻醉的李醫生問她怎麼了,答:第一次進手術室,緊張。

李醫生安慰道: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別緊張。說完,趕緊把她擺成麻醉需要的“大蝦”形狀。

手術中她感覺一股涼意從後背穿過,醫生解釋說:別緊張,是麻藥

“大蝦”形狀,是椎管內穿刺需要的一個體位。病人側躺於手術檯上,整個身軀儘量蜷曲。類似雙手抱膝,但不需要真的用雙手抱的一個姿勢。

由於幾臺手術都在後面排隊,李醫生加緊操作著:消毒、鋪巾、打局麻……

不一會功夫,麻醉穿刺就完成了。

這時大家才注意到,患者的全身都在抖。

見此情景,大家還以為發生了什麼意外。

當李醫生明確表示還未推麻藥、可以排除麻醉意外之後,大家都放心地各忙各的了。

說話間,大家已經一起伸手把患者的體位重新擺成了平躺的姿勢。(闌尾手術過程中,要求平躺在手術檯上。)

手術中她感覺一股涼意從後背穿過,醫生解釋說:別緊張,是麻藥

看到監護儀上一切正常後,李醫生將局麻藥推進了預埋在患者後背的塑膠管裡。

誰知道,剛一推患者就“啊”的一聲喊了起來。

李醫生忙問她怎麼了,答:感覺什麼東西從後背穿過去了。

趕緊安慰道:是正在推麻藥。

看到緊張度絲毫未減的患者,此時的李醫生才注意到:全程都忽略她的感受了。這麼緊張的患者,即便穿刺過程中有什麼異常,也許都不能準確表達出來。

想到這裡,李醫生一頓後怕。

一頓耐心解釋後,患者顫抖的身體逐漸恢復了平靜。但是,血壓和心率仍停留在“緊張的”狀態。

是啊,人家剛剛經歷過那麼緊張,不會那麼輕易平靜下來的。

接下來的“平面測試”環節,可謂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原因是,高度緊張的患者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疼、什麼是觸覺。

平面測試,是椎管內麻醉中的一個關鍵。由於椎管內麻醉的效果幾乎完全憑麻醉醫生觀察患者的反應判斷是否起效,因此患者的配合至關重要。假設患者緊張到不能自已,就很難準確判斷是否起效。

操作的時候,麻醉醫生可能會用到棉籤劃可能麻醉部位的邊界。當然,有的麻醉醫生比較溫柔,可能會用棉籤蘸酒精測試。麻醉部位的分界點,就叫作麻醉平面。當麻醉平面完全覆蓋手術區的時候,既認為麻醉成功。

就是因為忽略了患者的緊張,這臺麻醉效果的測試異常困難。

手術中她感覺一股涼意從後背穿過,醫生解釋說:別緊張,是麻藥

好在李醫生經驗豐富,透過監護儀上迴圈指標的細微變化判斷出了麻醉效果。再由臺上的醫生用鑷子測試,最終確定了麻醉成功。

起初,大家都認為這次病例討論似乎必要性沒那麼強。但是,椎管內麻醉是每個麻醉醫生都很擔心的。

可以說,沒有哪個麻醉醫生能夠在這個麻醉中心如止水。各種擔心:擔心麻醉效果不好、擔心術中牽拉反射、擔心局麻藥中毒……

經過這次病例討論,大家形成一個共識:無論再忙,也要和患者多交流。換位思考,自己躺在手氣臺上,也許更緊張。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