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本文授權轉自:醫林百曉生

ID:Freemedicine

行醫多年,我漸漸地成了許多人的健康顧問;現在網路越來越發達,於是我漸漸地成了更多人的健康顧問。

經常有人會給我發來一張這樣的圖片,然後問我:你看該吃點啥藥?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說實話,每次這樣的諮詢都會把我弄得哭笑不得。

如果有人僅憑這麼一張圖片就能告訴你該吃啥藥,那麼這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賣保健品的,反正肯定不是個科班出身的醫生。

遠端求醫其實很像介紹物件:男女雙方素不相識,你要給人家說媒拉縴兒,你會帶著什麼去見小夥子/姑娘?像過去的媒婆一樣光憑嘴說,行嗎?

你說姑娘長得齒白唇紅。

可能是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可能是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也可能是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你說男同胞濃眉大眼。

可能是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也可能是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而其實,他長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這就叫百聞不如一見,也就是醫生們都不願意看影像報告、要看具體的膠片(照片)的原因。

給醫生髮照片也很有技巧。

合適的照片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但有時候可能會照成這樣: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每次看到這樣的照片我都會想:你發這照片之前自己有沒有稍微看一下?這樣的東西能看清嗎?相親的時候你也拿這樣的照片去給人家看?!

先不說長相,就衝你這不認真的態度,人家能看上你才怪!

不過,翻拍影像資料與照人像有所不同,要照得清楚並且重點突出不僅需要一定技巧,還需要一點專業知識。

雖然網上有不少關於如何翻拍影像資料的攻略,但實際效果並不好。

畢竟多數人都不懂醫,片子的正反可能都搞不清,更談不上突出核心問題了。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帶上片子,掛個號到門診去找醫生幫忙(門診一般都有觀片燈)。

見了醫生你就提一個請求:讓他幫你把這個片子翻拍得清楚一點。

接下來,搞定!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記住:要把片子、各種檢查報告單以及化驗檢查的結果都一併照下來發給醫生。

多給他們一分資訊,你就多一分機會。

翻拍紙質的報告書也要務求清晰端正、乾淨漂亮。

這事並不難,一定要認真幹好。這個時候嫌麻煩,以後就會更麻煩。

以上只是“長相”,你還得介紹一下家世背景之類的基本情況。

這家世背景對應到看病的場景裡就是:

性別、年齡、最近有啥不舒服、做過啥處理、以往有過啥病以及做過啥治療、對啥過敏、有啥特殊愛好(比如抽菸喝酒)、工作生活環境有啥特點、家裡人有啥特殊疾病史等等。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這些事看起來挺多,但只要按照以上次序來介紹,則既簡潔又全面。

醫生不僅不會嫌你囉嗦,反而會因為你的細緻和專業而心生好感。他們瞭解得越清楚,給你的建議也就越具體、越有價值。

網上就醫不比面對面看病,一問一答式的溝通會很浪費時間。資訊越少,他們的建議就越簡單。

如果醫生想敷衍你,是很容易的。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官方的正式會診一般都是要付診費的,私下裡的會診多數是憑交情。

那麼,這些憑交情的會診需不需要付錢呢?答案是:一定要付。

並且付費的時候還可以附加留言:多有煩勞,務請收下。

這樣做完全沒有勸你行賄的意思,醫生也一般都不會收。但之所以要這樣“麻煩”一下。

因為這個舉動,可以讓醫生感覺到你的尊重和真誠,從而可以激發出他更多的正面的力量,對著你。

人的心理有的時候就是這麼有意思。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除了尊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小細節要注意:儘量用文字資訊與醫生聯絡,而打電話與發語音都不算是好辦法。

打電話他們常常不會接的,因為可能正在忙工作;發語音則是個更為糟糕的溝通形式,我做過調查,幾乎每個醫生都很討厭語音這種方式。

總結起來語音留言有以下幾點不足:

1、聽語音的速度比閱讀要慢很多,太浪費時間;

2、語音的內容沒有經過認真編輯,多數都比較囉嗦;

3、沒法編輯轉發(你的醫生可能也要求助於其他專家);

4、資訊不直觀,沒法快速瀏覽或者回顧。

5、看病多半涉及隱私,一般只能用聽筒來聽,操作太麻煩。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簡單地說:發語音只是方便了你自己,那一端的人處理起來並不方便。

說得再直白點:要是你們的關係還沒有親密到可以隨便發語音的地步,就儘量別給人家添麻煩了。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很重要:儘量要找專科的人看專科的病,中間不要有“中轉”。

比如你有甲狀腺功能異常,那就一定去找內分泌科醫生看。千萬別因為你恰好有個朋友是骨科醫生,所以你就找他看——-

你可能會覺得醫生都差不多,什麼病都能看幾下,實在看不了他還可以去找別的醫生。

告訴你,你的骨科醫生朋友即便再牛,他看甲狀腺病也遠不如內分泌科醫生。

在專業不斷細化的今天,不同專業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深。

這就好比貓和兔子雖然都是四條腿的哺乳動物,但養起來其實差別很大。

要是你問一個鏟屎官為什麼你的兔子會拉肚子,他可能會閃爍其詞,還可能一臉懵逼。

如果他搞不定再去問其他人,這中間的資訊傳遞勢必會打很多折扣,你看病的效果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抱著“你幫我問問就行”的態度對待遠端會診是要不得的。這不是看病,是玩命。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

最後提醒大家一點:雖然遠端會診很方便,但不要過分依賴遠端會診。

在傳統的看病模式中,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講究“望觸叩聽”,這也醫生們是獲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

雖說現在網路發達,但還沒法取代醫生跟患者的直接接觸。所以若真遇上重大問題,還是建議親自去讓醫生看一下。

這就像談戀愛,網路無疑可以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影片通話更是可以讓你們聊得難捨難分,但就是沒法親熱,連拉個手都不行。

至少眼下還不行。

朋友圈求醫問診,一位醫生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