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都愛寫“天書”?

文 | 阿白

醫生愛寫狂草甚至自古已是如此。

為什麼自古至今的醫生都愛寫“天書”?由於回答人的立場不同,歸結下來無非以下兩種回答:醫生的自我辯護和外人“戴著有色眼鏡”陰謀論式的猜測。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醫生都愛寫“天書”的幾個秘密。

為什麼醫生都愛寫“天書”?

(IC photo/ 圖)

“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阿白曾經在朋友圈問過這個問題,並附上一份近期某三甲大醫院醫生開的病歷。病歷上短短數行不超過50字,時而連綿飄逸如雲霧繚繞,時而跌宕起伏像奔蛇走馬。即使顛張醉素也要自嘆不如,因為偶爾還出現幾個既不像漢字也不像英文的符號。

果然,收到的18個回答中,

只有一個人說看懂了幾個詞,其他人一致表示只認得出日期。

有人說,普通人看不懂沒關係,這是醫生之間的“行業密碼”。不過,度娘則告知,有些醫生也看不懂同行寫的病歷,因而無法從病歷上清楚瞭解病人的病史。

醫生愛寫狂草甚至自古已是如此。

歷史上最有名的狂草病例是唐朝“草聖”張旭的《肚痛貼》。有一天,張旭忽然肚痛,略懂醫術的他給自己寫了診斷書開了個大黃湯,於是成就了著名的《肚痛帖》。

那麼,為什麼自古至今的醫生都愛寫“天書”?由於回答人的立場不同,歸結下來無非以下兩種回答:醫生的自我辯護和外人“戴著有色眼鏡”陰謀論式的猜測。

辯護論1:

“太忙了,

一不小心就成了狂草書法家”

這種理由是最常見的,聽上去也合情合理。

一份完整的病歷要包括幾部分:主訴,即病人為什麼要到醫院看病,其感受到的症狀;病人現病史,過往病史;體檢;輔助檢查結果;初步診斷;治療意見,包括需要病人去做的檢查,用藥;最後是醫生簽名。

眾所周知我國的醫生業務繁忙,尤其是大醫院門診病人多,醫生常忙到喘口氣喝水都沒時間,把病人看好看完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如果慢騰騰的一筆一畫寫病歷,病歷是寫漂亮了,看不完病人咋辦,後面那些排了幾個小時的眼紅抓狂咋辦,鬧起事兒來咋辦……

有個醫生朋友拿自己舉例,他之前在公立醫院,一天看四五十個病人,

從問診到開完病歷,每個病人最多10分鐘,飛一般的速度也只能飛一般的寫字。

後來,他跳槽到了私立醫院,一個病人可以看半個小時,他寫的病歷就多是楷體字,有完整的主訴、病史、檢查、診斷、治療意見五大結構,全文可達200字。

辯護論2:

“同行能看的懂就行,

外行或病人沒必要看懂”

醫生裡有一種意見是,病歷只是一個就診資料,其實它的主要讀者不是病人,而是護士、藥師或為下次複診時的醫生。至於醫生跟患者之間的溝通,多以面對面講述為主。

因為是寫給同行看的,所以病歷裡常會雜有大量專業術語和拉丁文簡寫,有時普通人即使看懂了每一個字,但也看不懂意思,於是問題更多了……這種情況下,醫生是不厭其煩的無視後面排隊的病人詳細解釋呢,還是選擇另一種更省時省力的辦法?

事實上,在門診處方還沒電子化之前,病人拿著病歷到藥房拿藥,藥師也總能讀懂那些“天書”,破譯醫生的密碼。

但也有些悲劇就是緣於醫生潦草的筆跡。

有個經常被提到的案例是,十幾年前美國一名醫生為心絞痛患者開的藥是“硝酸異山梨酯(Isordil)”,然而由於字型過於飄逸,藥師將Isordil誤認作Plendil(波依定,降壓藥),患者過量服用藥物數日後死亡。最終法院認定處方醫師和藥師負同等責任,各賠償患者親屬225000美元。

正因為減少此類事故發生機率,衛生部2010年釋出了《病歷書寫基本規範》,要求“病歷書寫應規範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正確。”

所幸,近年來醫療資訊化逐漸普及,醫生可以在電腦上開電子處方然後列印,藥師不再需要看“鬼畫符”來抓藥。

更有些醫院已經普及電子病歷,醫生不再需要手寫病歷。

但在不少普通人看來,“天書”限制了病人的知情權,除了他的主治醫生、護士、藥師,他自己其實更有權利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也有權利瞭解醫生的診斷、做了什麼治療。哪怕看不懂專業術語,不是還有萬能的度娘嗎?平常人買個幾塊錢的餅乾還要明明白白消費,何況是和生命健康密切關聯的醫療病歷?於是,不可避免的對“天書”吐槽越來越多,由此衍生出各種“陰謀論”猜想。

為什麼醫生都愛寫“天書”?

(醫生在醫院急診科檢視輸液室病人的情況。新華社/ 圖)

陰謀論1:

保護醫生的獨門秘方

這是最常見的“陰暗”猜測:由於醫生沒法為自己治療某種疾病的專長申請專利,所以“天書”的病歷可以設定天然的技術壁壘,壟斷、保護醫生的獨門秘方。

特別是對比較依賴經驗的中醫而言,處方經常是號稱祖傳三百年傳男不傳女的不傳之秘,如果沒有“天書”,隨便來個阿貓阿狗花5元錢掛號費就能偷學到了,以後還能再保持獨此一家嗎?

不過醫學界一般都會否認這點:

如果把病歷看作一份客觀上對普通人加密的電報,那大部分醫療工作者都掌握了密碼。

醫學生在學診斷學課程時其中就會有一章是病歷書寫,講解病歷書寫規範格式。掌握了病歷格式和常用的醫學專有名詞、藥名後,醫生、藥師一般還是能看懂同行寫的病歷。

有趣的是,有時醫生的“天書”過於風格化,只有本醫院長年合作的藥師才能破譯。客觀上,這阻止了病人去其他藥房買藥,所謂“肥水不留外人田”。

陰謀論2:

發生醫療糾紛時自我保護

鑑於現在的醫療糾紛比較多,有人猜測,萬一發生了醫療事故,病歷本的記錄就是判斷醫生對患者的診療是否有錯的重要證據,而別人看不懂的“天書”病歷可以讓醫生自圓其說,使有關部門難以鑑定醫生是否有誤診。

但在2014年有個判例可以擊碎這個猜測。

2014年11月,北京朝陽法院通報一起醫療糾紛典型案例:2歲男童在北京某三甲醫院住院後不治身亡,父母起訴醫院索賠。因病歷字跡潦草、難以辨識,導致司法鑑定機構在進行醫療過錯及因果關係的鑑定中無法識別。最後法庭判醫院賠償40餘萬元。

朝陽法院乃向朝陽區衛生局提出司法建議,病歷是判斷醫生對患者的診療是否有錯的重要證據,書寫要求工整。如因病歷潦草影響鑑定,法庭將推定由醫療機構承擔責任。

其實,醫生的“天書”頻頻被吐槽,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

數字化辦公的年代,打字越來越快,寫字越來越醜。

除了學生之外,普通人生活中接觸到的手書已經很少了,對筆跡的判別能力越來越低,看普通的手書也會越來越難,更何況是看有各種醫學專用術語門檻的在極短時間內寫就的病歷。

另一個角度來看,按這個資訊化的趨勢,也許有朝一日手寫文字都要進博物館,各人家中的病歷就是珍貴的史前遺物、時代的見證,好好保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