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社群幸福院+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專案總結

一、專案背景

(一)社群基本情況

佛山市南海區頤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2018年11月進駐街邊社群,運營街邊社群幸福院專案,為居住在社群內60歲以上的長者提供服務,專案立足於社群長者需求,為長者提供一系列恆常類、健康類、文娛康樂類及個性化支援類的4大類服務,協助解決社群長者的需求,著力提升長者的晚年生活質量。

2018年底,我國老齡人口已突破2。5億大關,老齡人口比例已經超過老齡化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統計至2018年11月,獅山鎮街邊社群人口總數為5476,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1084人,約佔社群人口總數的19。8%,人口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

(二)空巢群體需求情況

由於老齡化形勢的嚴峻和代際結構的巨大變化,如今獨居、空巢現象已經成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必然發展形勢,這也是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心理上從而出現一些波動,不願走出家門,越發欠缺同輩群體的陪伴感到濃濃的孤獨感的原因。

專案前期社工與社群黨委進行聯席會議溝通後,積極動員社群幸福院志願者和各村村長,從而篩選出社群空巢長者名單,得知社群共有187名空巢長者,他們或自己居住,或夫妻兩人同住。

透過社工走訪、電訪以及觀察,瞭解到這些長者平時除了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生活很平淡、乏味,平時都是自言自語或與老伴談話,很少走出家門,與昔日好友也比較少聚會。

空巢、獨居老人他們普遍存在缺乏精神慰藉、社會交往等問題。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三)專案目的和意義

1。 專案目的:為了更好滿足長者需求,幸福院社工策劃了特色服務——品質家庭時光計劃,關注社群空巢長者的家庭情感需求,並延伸到他們的朋輩交往需要,藉助節日開展家庭歡樂日系列活動,同時透過每月1期的社群共餐日系列活動,為社群空巢長者所在的“小家庭—內部家庭系統環境”和“大家庭—外部社群朋輩環境” 搭建互動平臺促進獲取情感支援,促進社群空巢長者增強和子女的家庭情感聯結,同時增加他們的朋輩支援互動。

2。專案意義:

a。空巢長者獲取和子女的家庭聯結,增進家庭情感的獲得感;

b。空巢長者獲取和朋輩間的聯結互動,增進朋輩團體的情感支援

c。以系列服務帶動居民關注社群空巢長者,共建和諧友好社群;

d。透過發掘社群空巢長者的需求,以個人聯結家庭輻射社群,有助街邊社群幸福院建立特色服務品牌。

二、專案服務指導理論

(一)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發生的方式、機制和規律。它主張從互動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

符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透過各種符號進行互動,同時藉助於符號理解他人的行為,也藉此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因此,在符號互動論看來,人的行動是有社會意義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是以各種各樣的符號為中介進行的,是透過解釋代表行動者行動的符號所包含的意義而做出反應,從而實現他們之間的互動。

符號互動論是建立在三個理論前提基礎上的:首先,個人對事物所採取的行動,是以他對事物賦予的意義為基礎的;其次,這些意義產生於互動之中;第三,這些意義不是固定的,而是透過自我解釋過程得到修正的。

符號互動論是一種視角,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跳出來看到正在發生的社會生活。於是,符號互動論對長者共餐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二)社會支援理論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援對維繫正常的社會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也是由於缺少必要的社會支援而產生的。

社會支援理論涉及客觀支援與主觀支援兩個方面。客觀支援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團體、團體關係的存在和參與,主觀支援是個體所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援。

空巢老人從家庭得到的精神關懷比較少,而且他們平常不主動與陌生人交往,導致其從他人、社群和社會獲得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援也相對較少,缺乏家人、朋輩群體等的支援,從而感到生活很難適應,很孤獨、無聊,因此根據社會支援理論,主要從家庭支援、朋輩支援對其進行支援。

一方面應尊重、理解、鼓勵案主,從心理精神上給予空巢長者關懷,增強其應對環境融入的能力,學著融入社群與他人之中;另一方面,幫助其有效利用社群資源,擴充套件其社會支援網路,使空巢老人與鄰居、朋輩、社群、社會能夠進行有效聯結,提高其對新環境的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

三、專案服務計劃

(一)直接服務物件:街邊社群空巢長者

間接服務物件:街邊社群空巢長者家庭

(二)專案目標

1。總目標:關注社群空巢長者的情感支援需求,介入長者的“小家庭——內部家庭系統環境”及“大家庭——外部社群朋輩環境”搭建支援網路,增加空巢長者與家庭及社群其他朋輩長者的聯結,實現空巢長者獲取家庭情感支援及朋輩情感支援的需要,共建和諧友好社群。

2。細化目標:

a。應用傳統節日,開展5期家庭歡樂日系列活動,促進空巢長者家庭間的溝通與交流,增進長者獲取和家庭之間的情感聯結。

b。發動至少20名空巢長者參與每月1期的社群共餐活動,促進長者朋輩間的溝通互動,增進空巢獲取和朋輩間的情感聯結。

(三)專案服務框架圖

(四)專案具體策略

1。開展家庭歡樂日系列活動,促成空巢長者家庭間的聯結

藉助節日如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感恩節等,開展家庭歡樂日系列活動,讓社群空巢長者與子女共聚,促進長者與子女的溝通及交流,增進長者的家庭情感聯結。

2。開展社群共餐日系列活動,促成空巢長者朋輩間的聯結

社群共餐日每月進行1期,邀請10名社群空巢長者走出家門,走進社群共進午餐,搭建社群長者的朋輩支援網路,增加朋輩間的溝通互動,獲取朋輩情感支援。

四、專案服務實施過程

(一)籌備階段

1。活動成員招募

專案前期社工與社群黨委進行聯席會議溝通後,積極動員社群幸福院志願者和各村村長,從而篩選出社群空巢長者名單,得知社群共有187名空巢長者。

在每期共餐活動前,社工透過電訪的方式從這187名空巢長者中進行人員招募,而每一期參與共餐的長者計劃人數為10人,所以社工從中隨機挑選10名空巢長者進行招募,每一期的招募名單是不重複的,確保更多空巢長者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在活動開始前,社工和志願者叮囑參加長者在過來路途中一定要注意道路安全,安全第一位。

2。志願者招募

社工積極動員幸福院志願者隊伍,透過電訪、微信招募等方式進行招募,確保每一期共餐有6-8名志願者協助開展共餐活動。

作為社群社會組織的內生力量,招募的志願者除了協助活動之外,負責明確餐單和煮食的任務,同時作為共餐活動的策劃者,為共餐活動出謀劃策。

3。活動場所確定

以盤活利用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街邊社群幸福院愛心廚房,並按社群居家養老服務規範進行適老化改造,配置煮食功能區,增設消防、監控等必要設施,確保安全整潔、乾淨衛生,既保證了共餐活動場地需求,又避免了大拆大建和大幅增加財政負擔。

4。明確餐單

社工和志願者根據老年人身體特點、飲食習慣和時令季節變化,共同制訂每週食譜,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味美可口,契合了老年人的生理規律,餐單也會根據長者反饋的意見調整口味、菜式。

“考慮到長者的口味和健康,共餐提供的都是口感偏軟,少鹽少油少糖的營養午餐,保證有足夠的營養,又符合長者的身體特點。”志願者簡姨如是說。

(二)活動前期

1。 資料收集

考慮到活動開展前部分長者會提前到達,為減少長者因等待產生的乏悶感,同時提高社群弱老長者覆蓋率,社工在此會為該部分長者建立健康檔案,根據他們的基本資料、身心狀況、家庭關係及社會支援情況和需求,為社群長者建立一份詳細的健康檔案。

在此過程中,社工運用傾聽、接納等技巧,鼓勵長者多表達,也能夠了解長者的最新生活現狀、健康情況等資料,為後續跟進服務,關注長者身體健康狀況建立基礎。

2。 關係的建立

與服務物件建立知系是社工開展服務的前提,只有讓服務物件先認識、接納社工,社工服務才能逐步有序開展。

由於部分長者所居住的地方與幸福院存在一定距離,所以他們之前並未到幸福院享受服務,與社工有一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活動前的交談是社工與社群長者建立關係的良機。

(三)活動中期

1。 認識與互動環節

社工在活動過程中透過運用自我介紹、破冰遊戲、結合節日習俗趣味提問等方式,讓一群本不相熟的人互相熟悉彼此,快速提升活動開場氛圍,用輕鬆自在的方式來增進空巢長者群體之間的相互瞭解,從不同的角度來熟悉參與長者。

這同時也是一個長者發現身邊人(熟悉的長者、親人)的特性、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有利於調動長者的積極性,消除陌生感,增強活動互動性,拓寬其社會支援網路。

2。預防保健手指操教學環節

在健康時期或老年痴呆的早期進行預防和保健才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預防老年痴呆的方法很多,對於老年人來說,最有效簡便的大概就是做手指體操了。活動手指能夠透過經絡疏通臟腑氣機,起到全身保健的作用。

透過手部活動對大腦進行刺激,就能夠有效地延緩腦細胞衰老和腦功能衰退的程序,從而起到防治老年痴呆的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也起到不錯的積極作用。

社工經過前期調研發現街邊社群空巢長者多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透過活動現場教授手指操和長者實操練習等形式,令參與長者多動手,多鍛鍊,有助於其預防老年痴呆和全身保健。

3。用餐互動與交流環節

正是由於飲食活動是一種具有排他自私性的活動,所以,進食儀式便成為人們主要的互動形式。正是逐漸頻繁的互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人們開始聚集在一起討論社會生活、分享社會經驗,同時達到了資訊的流通。

共餐作為互動的符號,成為了拉近空巢長者距離,促進互動和交流的契機。有同樣生活經歷的長者會相互吸引,成為彼此的互助力量。共餐是加深親子交流的好時段。一家人要想持續和睦相處,就需要不斷交流思想、增進感情。在此,一家人可以彼此敘說經歷、分享認識。

這種由家庭延伸至朋友的共餐是一種表達友誼、友情的重要方式。有助於建立並維持一種超越家庭內部或者小型群體的社會關係。共餐給人提供了親自經驗的社會關係。共餐並不僅僅是在一起吃個飯這麼簡單,它還是一扇研究文化以及社會關係的視窗。

(四)活動後期

社工根據活動收集到的長者資訊,評估長者的健康情況,進行篩選分類,選出急需跟進以及一般跟進兩類群體。針對急需跟進長者,社工根據評估情況,採取個案跟進、定期探訪、小組介轉介、諮詢、電訪等介入方式。

除此之外,社工將根據長者的需求、願望積極連線資源,提供政策諮詢、關懷探訪、情緒疏導、心理輔導、健康教育等針對性服務。

五、服務評估及成效

(一)服務評估方法

質的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透過與研究物件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在質的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訪談、觀察和實物分析。

a。半開放型訪談法

社工透過與參加共餐活動的空巢長者直接交談,瞭解其透過共餐活動後的心理情緒方面的變化、社會支援方面的變化,比如情緒的轉變、與家人交談的頻率、新認識朋友的人數等。

b。前後測

社工在活動開展前根據參加長者的建檔資料和需求評估表對心理情緒、身體狀況、家庭關係及社會支援情況做出等級評估,並在活動結束後根據參加長者身、心、社三個層面變化再次進行評估,把兩次評估等級人數對比來達到“前後測”評估目的。

(二)服務已取得的成效

1。品質家庭時光計劃目前已組織開展了9期活動,其中結合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感恩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了4節家庭歡樂日,參加人數為76人,,參與人次為76人次;開展了5期社群共餐日,參加人數為48人,參與人次為48人次,聯動志願者參與57人次,參加活動的空巢長者已達98人,活動已覆蓋52%的社群空巢長者。

街邊社群幸福院+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專案總結

志願者們佈置場室和準備煮食工作

街邊社群幸福院+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專案總結

長者齊學手指操和舉杯歡慶共餐活動

街邊社群幸福院+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專案總結

長者間互動和交流

2。 個人層面:

a。 情感支援:共餐過程中,長者會不斷地主動與他人談論實事熱點,聊點家常,憶往昔,每個人在時空行為和語言模式共享中,形成了心理和情感的凝聚,其他參與者對於長者個人而言能夠起到心理、情感支援的作用。

b。 知識支援:長者透過學習手指操等強身健體的知識、進行實操練習,增加了多動手,多鍛鍊的機會,有助於其預防老年痴呆和全身保健。

c。 朋輩支援:長者透過共餐活動,促進與其他朋輩的交流和互動,獲取朋輩情感支援。同時也令更多長者走出家門、接觸社會,拓寬了社群長者的社會支援網路。

d。 實際問題解決:

社工透過共餐活動發掘到1例輔導個案並解決了實際問題:

案主歐某,女,今年83歲,喪偶半年一個人生活,現自己一個人居住在一棟55平米左右的二層樓房裡,家裡的固話壞了挺長一段時間,想著等兒子回家的時候叫兒子拿去外面維修店修理一下,但案主的兒子工作比較忙,很少有空回家探望案主,案主本來也想著叫兒子買個新的電話,但又擔心給兒子造成負擔,所以一直都不好意思開口,案主說電話壞了一點也不方便,想打個電話給兒女都打不了,女兒嫁了外地,一年裡只回來一兩次探望案主。生活比較單一,跟子女互動較少,生活感覺比較苦悶。

①社工經過與案主的溝通,給予案主心理關懷與情緒支援,並教會案主學會手指操,經與案主家人溝通解決電話機的事情,案主的日常生活得到改變。

②在跟進案主之前,案主因喪偶半年,生活比較單一,精神狀態也不怎麼好。經過與案主的溝通,協助案主參加幸福院外展宣傳活動以及幸福院特色服務長者共餐日活動,充實案主晚年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案主的情緒也有所好轉,心情也開朗些。

③社工協助案主認清豐富的家庭支援網路和社群鄰里支援網路,案主也能夠主動地與家人溝通,與鄰里互動,從中,案主也獲得了相應的照顧和情感支援。除此之外,社工積極連結相關資源,協助案主解決電話機的維修問題;保障案主與家人無障礙溝通。

3。 家庭層面:

透過“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家庭歡樂日,社工透過觀察和訪談了解到長者子女陪伴父母的時間不多,其中每週3次以上佔比30%,每週1-2次的佔比56%,每兩週一次的佔比14%,一週陪伴1-2次的佔比最多,溝通頻率比參加共餐活動前高,家庭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除此之外,餐桌上的對話為老年人的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成長提供了天然的訓練場所。

研究顯示,老年人在親子共餐的過程中更多的後葉催產素,這種激素對人的認知能力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這種激素在個體感受到親密感和情緒支援的時候會更多的分泌,親子共餐過程中長者體會到安慰和親密,會促進其後葉催產素成倍增加。

4。社群層面:

透過“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家庭歡樂日和社群長者共餐日,給空巢老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不僅增進了社群長者之間的友誼,還讓空巢老人體會到社群大家庭的溫暖。並以此為契機進行社會倡導,引起社會對於社群空巢長者的關愛和接納,倡導敬老愛老之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六、專業反思

(一)服務群體掌握與定位精準

“空巢老人”成了社會的一個新群體,在這個忙碌的社會卻似乎被人們忽略了。其實無論是從心理還是身體方面,老年人照顧自己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家人和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和關愛。空巢長者群體作為我國的弱勢群體之一,亟需社會大眾關心和重視,因此社工設計“品質家庭時光計劃”為街邊社群空巢長者開展針對性服務,持續關注社群弱老群體。

(二)專案具有複製性

“品質家庭時光計劃”家庭歡樂日與共餐活動具有普及性與借鑑性。共餐行為解釋和連結了在飲食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日常互動的行為模式、社會規範的建立過程、符號在互動中的連結作用和價值對個體行為的導向。

所以在共餐行為中,個體溝通需求得到了滿足,透過共餐儀式,達到了增加見聞,資源共享的目的;同時這一過程也連結了人類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密切關係,拓寬了家庭支援和朋輩支援等社會支援網路。

所以,共餐活動這一基本的飲食行為溝通和連結了個體和個體、個體和社會、社會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普遍意義的社會學研究重要性和研究價值。

(三)服務需求清晰度和精準度還需進一步改善

“品質家庭時光計劃”目前關注的是社群空巢長者精神慰藉、親子交流、社會交往等問題,但是空巢長者居家安全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問題,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安全防範意識和常識,普及長者和家人的居家安全知識和技能,對老人居家健康養老至關重要,所以社工之後在設計服務內容上會往居家安全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