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世人皆敬高尚,唯憎腐敗。千秋萬代,朝野上下,多毀於貪官汙吏之手。清廉執政,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年上下湧現過許多朝代,我們都可以發現這麼一點,那些盛世都有一個清正廉潔的君主和剛正不阿的文武百官,而那些走向毀滅的時代,往往都有腐敗的政府和花天酒地的朝臣。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最痛恨貪官汙吏,他就是朱元璋。

因為從小出生一介草莽,受盡了元朝暴君的統治與壓迫,這也讓朱元璋從小就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他知道只有一個清正廉潔的政府才能帶領人民走向幸福,所以

朱元璋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人民起義的隊伍之中,透過自己的努力一舉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之後也建立起明朝。

在朱元璋稱帝之後,他一直勤於政務,一改往日元朝的作風,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對於人民也是愛戴有加。朱元璋說只有這樣才能讓天下太平,讓百姓安居樂業。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朱元璋剛剛上位就剷除了一些腐敗的官員,並且還讓大臣們一同來觀看這些貪官被斬首的場面,以警示眾人。

之後他也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條例來防止各地官員腐敗。這樣一來在明朝之中,就很少有人再敢貪汙了。

朱元璋說只要是明朝的官員,俸祿就必須減少,能夠維持正常的日常開銷即可。這樣一來二去不僅僅讓朱元璋的威名大振,而且明朝的中央集權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天下的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朱元璋也被後人稱為是一代明君。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在朱元璋的手下,有這麼一位官員,他叫做

曾秉正

。曾秉正一生為人正直清廉,當他得知朱元璋稱帝以後,便到了朝廷裡當起了官員。

剛剛開始曾秉正只是在一處縣城裡擔任一個九品小官。在任職期間曾秉正保持了一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作風,時時刻刻都牽掛著勞苦百姓,也讓當地的歪風邪氣得到了整治。

曾秉正也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稱他為人民們的父母官。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到了洪武九年,曾秉正才真正盼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折點。當時因為明朝被一場災難所襲擊,為了維持天下的安定,朱元璋召集文武百官一同商量對策。就在人們都苦思冥想的時候,曾秉正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立刻上書,希望朱元璋能看到自己的辦法。但是當時上書的人數十分眾多,有可能自己的建議會被無視了,但曾秉正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選擇了上書。當時正好朱元璋看到了曾秉正的建議,

書中曾秉正直言不諱,而且也不拐彎抹角,直接點出瞭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這也讓朱元璋刮目相看,最終採納了曾秉正的建議,也讓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之後曾秉正就被朱元璋提拔進了京城任職

,因為獻上了妙計得到皇帝的賞識,曾秉正在朝廷之中一路平步青雲,如日中天。

到了京城任職後,曾秉正也堅持一貫的作風,沒有因為名利而衝昏了頭腦。

他極力推崇清正廉潔的作風,堅決抵禦腐敗的風氣。

而且在朝廷之中,曾秉正辦事一向公開透明,明人不說暗話,這也讓他得罪了不少朝廷的命官。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但是曾秉正常常會給出一些建議,讓朱元璋採納自己的方法,久而久之也惹怒了朱元璋。正所謂“言多必失”,朱元璋覺得自己的威嚴受到了挑釁,一個小小的官員竟然隨時給自己出主意,這不是在向皇威作對嗎?

朱元璋之後就把曾秉正貶回了地方上,曾秉正也因為自己的多言而丟掉了職位。

在回鄉的路上曾秉正需要路費,而自己在職位上根本沒有攢下錢財來,一向清正廉潔的作風也讓他兩袖清風

。在京都任職的期間裡,曾秉正也接收到了許多好處和賄賂,但都被他嚴辭拒絕了。

如今分文不剩的曾秉正也拿不出路費來回鄉,無奈之下曾秉正選擇將自己的女兒賣掉來換取錢財支付路費。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不久這件事情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朱元璋頓時大怒。他覺得身為朝廷官員,豈能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因為從小就失去了親人,朱元璋一直對於家人都十分珍愛,如今聽到賣女兒換錢的事情,朱元璋豈能容忍。

於是朱元璋命令將曾秉正處以極刑,最後曾秉正也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下。

明朝官員太清廉,回鄉時拿不出路費,朱元璋得知後怒道處以極刑

對於朱元璋的做法外界褒貶不一,但絕大多數聲音都是譴責朱元璋未免過於殘忍,對於自己清正廉潔的大臣處以極刑。但是話說回來,曾秉正也沒有做到一個稱職的父親,把自己的女兒賣掉只為了換取路費,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