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清朝和明朝的王爺制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規劃,“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因此打算將宗室遣散到全國各地,不過清朝在汲取明廷王爺作亂的教訓之後,則是將王爺安置在了京城之內,避免他們外出生亂。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而清代最著名的,莫過於“鐵帽子王”,這難免讓人好奇,相比較於明朝,他們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呢?不妨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鐵帽子”正如“鐵飯碗”一樣,指的無非是象徵王爺的那一頂官帽,歷朝歷代為了限制宗室,隔代降爵制度很早就被使用,然而清朝顯然是執行最嚴厲的一朝代,至於“鐵帽子王”的概念,一直到乾隆時期才有。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1778年,乾隆頒佈聖旨:“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在理清世系之後,最初的8大鐵帽子王,也就因此形成了,他們基本上是在開國時立下重要功勳的大臣後代,包括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裕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等等,而到了清代的中後期,又增加了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和醇親王奕譞等4位。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以上幾個人,並不缺乏手握重權者,甚至是獨攬朝政之人,然而真要說起來,鐵帽子王的權力,卻也是小得可憐的,為何會這麼說呢?

包括濟爾哈朗、多鐸再到後來的胤祥、奕劻等人,不難看出,這些初代的鐵帽子王是憑藉本事獲封,鐵帽子王本身的爵號,並沒有任何的實權,相比較於其他親王,唯獨這幾點突出,首先就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其次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最後還有一所固定的大房子,王府同樣是世襲罔替。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至於權力大小,你看看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就明白了。醇親王奕譞,之所以能夠成為鐵帽子王,自然是沾了兒子的光,在沒有子嗣的咸豐去世後,身為慈禧妹夫的奕譞,同樣是其發動辛酉政變的助手,這才被看重將其兒子立為了皇帝。

等到1875年,光緒上位,奕譞是相當惶恐的,為了不讓人懷疑,他急忙對著兩宮太后上了一道奏文,以“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辭去朝廷所有職務,成為了沒有實權的閒人。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但是沒過多久,奕譞還是被慈禧啟用,逐漸掌控了軍機處,並且擔任海軍衙門總理大臣,正是在他和李鴻章的努力下,北洋海軍總算成軍,成為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海上武裝力量。然而無論審批申報,奕譞還是得看慈禧的臉色,即便作為皇帝父親同樣也是如此。

不要忘記了,清朝是中央集權最厲害的王朝,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其實鐵帽子王一點也不鐵。

儘管王爵名號能夠世襲罔替,但是清朝王室玩了一個文字遊戲:沒有規定繼承王爵的人是誰呀!因此鐵帽子王當中,因為一些錯誤而進行世系更換,是十分常有的事情。

清朝的“鐵帽子王”,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你看醇親王就明白了

古代王爺作亂的事情並不算少見,明朝還算好,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改變了歷史走向,更是引發了天下的動盪,從這個觀點出發,清朝對於王爺權力的管控,倒也算是約束比較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