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務規範,關鍵在落實

近日,由文旅部頒佈的《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正式實施。作為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標準,此舉被業界解讀為將有力打擊“黃牛”,助推演出市場健康、良性發展,引發廣泛關注。

一張票面價格幾百元的票,透過黃牛轉手,能賣到上千上萬甚至幾萬元,已不是新鮮話題。“黃牛”可惡,但票是怎麼到“黃牛”手裡的?

實際上,主辦方一般都透過代理商來銷售門票。一級代理為官方代理平臺以及少數跟主辦方關係極好、手裡攥著大把資源的“大黃牛”;二級代理就是“中黃牛”,通常有自己的網店;三級代理則是“小黃牛”,通常依靠朋友圈以及現場賣票。

現在,絕大多數演唱會搞“飢餓營銷”,早早地故意炒作“一票難求”的假象,把一些門票讓“黃牛”去炒作。

本次文化和旅遊部頒佈的《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明確,將著重解決統一全國演出票務的內容、規格、編碼、製作、發行等基本要求,統一全國演出票務的生成、列印、取票、印刷等具體要求;統一全國演出票務購票、檢票、退票等全流程的規範化服務;制訂演出行業的票務基本規則,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全國演出票務市場資料進行採集和有效監管。這意味著,每張演出票的編碼都將擁有全國統一標準。包括演出場地、演出場次、演出型別,票務管理系統和票務銷售系統並行等。

在政策法規的影響下,雖然“黃牛”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但隨著資訊資料化的不斷推進,“黃牛”利用資訊差賺錢的路徑,就走不通。“黃牛”的底線就是把自己手上的票賣出去,能掙多少就掙多少。沒了利潤空間,“黃牛”自然會繳械投降。

有了《規範》,關鍵在落實。不然,“黃牛”被取締了,可能會出現黑牛、藍牛、紫牛,他們的作用跟“黃牛”一樣,可能呈現形式不同,但價格或許更貴。所以,歸根結底,我們並不是要讓一個現象徹底消失,我們要的是規範化、合理化的服務,而不是像此前漫天要價、亂象叢生。

(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