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條件尊重城市格局成都建通風廊道需因地制宜

最新出臺的《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在制定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將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等空氣質量改善規劃納入其中。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地形和氣象條件等因素,科學規劃城市空間佈局,合理構建城市多級通風廊道系統,明確規劃管控要求。針對通風廊道這一亮點內容,記者專訪了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工程師楊敏。

通風廊道是什麼?

加速大氣流動的城市新風系統

通風廊道,顧名思義,是指以提升城市空氣流動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為目的建設的通道。它就像一個大型的新風系統,能夠維持城中心大氣的潔淨。楊敏告訴記者,通風廊道有三個方面作用,把城市外圍新鮮空氣引入市中心,加速空氣交換;促進城市區域性冷熱空氣對流,形成局地熱力迴圈;提升人體舒適度。“我瞭解到,有些學者正在研究,論證其對防治流行病、降低城市能耗等方面的作用。”

楊敏認為,建設通風廊道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因地制宜。也就是說,要考慮自然風向,利用城市本來的生態本底條件,比如江河、湖泊、山谷、綠地、水體、主幹道等空間載體,來形成城市空氣流動,促進大氣良性迴圈。“在這個方面,成都具有先天的優勢,大範圍的河流、綠地、公園等綠色環境,本身就是自然的通風廊道。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做好合理規劃。”如楊敏所言,成都的自然條件並不差。

成都在新一輪城市規劃中,以生態格局為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劃定市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提出結合成都氣象條件、地表通風能力和成都城市結構,在城市規劃區內劃定兩級城市通風廊道。“而本次出臺的《條例》進一步對通風廊道建設作出明確,則正是以法治手段來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楊敏說。

通風廊道怎麼建?

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

“從問題主導立法,立法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通風廊道建設將一定程度上緩解成都因常年靜風造成的汙染物擴散條件較差、大氣汙染問題。”楊敏坦言,成都靜風率高,為全國兩大靜風區之一,氣象條件不利於大氣汙染的水平和垂直擴散,城市熱島效應明顯。“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人在河邊、溼地公園或者其他遠離中心地帶的體感,會比在高樓大廈間明顯涼快不少,空氣清新不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建這麼一個新風系統,來促進大氣流動。”

那麼,在當前城市發展背景下,通風廊道的建設是否意味著要進行一番大拆除呢?楊敏認為,這是不具備操作性的。“我們說,建通風廊道需要因地制宜,最重要的還是要在現有規劃條件下進行。這不是靠大拆大建就能達到,而是要按照順應城市主導風向、利用局地環流、尊重城市格局的原則循序漸進,精準管控。”她表示,《條例》對此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要禁止在本市規劃已經確定的通風廊道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大氣汙染物的工業專案。

當前,北京、廣州、武漢及國外多個知名城市都從城市風廊建設角度,探索改善空氣汙染、緩解熱島效應的規劃措施。她談道,隨著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城市通風廊道建設的科學性將得到快速提升,城市通風廊道規劃也必將在未來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本報記者 繆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