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怎麼上朝, 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作者:胡一舟,蘭州大學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宜釐清何謂上朝。上朝簡單來說是皇帝御臨朝會,而朝會又有專注於禮儀的朝會,也有單為處理政務的朝會。禮儀性的朝會分為大朝(即逢元旦、萬壽、東至三節,帝御太和殿)和常朝(每月逢五朝會);處理政務的朝會則有御門聽政(康熙朝盛行)和皇帝內朝接待諸部堂官及軍機大臣(雍正、乾隆朝逐漸興起)。一般影視劇中表現的,就是這第二類中的御門聽政了。

清朝怎麼上朝, 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乾清門廣場

御門聽政是皇帝在乾清門討論百官題奏,是一項沿襲自明朝的制度。明代有政務早朝,皇帝定期臨朝,處理政務。但明中後期,官僚制度愈臻完善,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逐漸成為定製,皇帝早朝缺乏實際意義,這也是明後期皇帝數十年不臨朝,而國家政務依然得以運轉的原因。清代立國後,重新恢復了這項制度,據史料記載,順治朝即有御門聽政,但其時御門聽政並不十分重要,大體即是皇帝逢五臨朝,而日常政務則是由各部、院進呈皇帝(攝政王)御覽,皇帝當場給出意見,再有官員帶回各機構擬旨執行。

清朝怎麼上朝, 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乾清門

御門聽政真正成為一項重要的制度是在康熙朝,康熙帝以勤政著稱。康熙六年七月初七,親政當天的康熙皇帝於乾清門開始了第一次聽政,並命令“嗣後日以為常”。自此,終康熙一朝,御門聽政成為定製。康熙朝的御門聽政,不僅每日舉行,且要求各部院官員依次公開報告,並在“早朝”處理“折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參加御門聽政的,除了各部院堂官外,中下級官員也都被吸納進來,康熙朝的“早朝”可謂規模宏大。

但是,就像之前提到的,皇帝每日臨朝未必是有必須處理的政務。明後期皇帝數十年不朝,國家也未見得不能運轉。所以康熙帝更多的是將每日臨朝視為一種勤政的象徵,並以此激勵各級官吏。到了康熙中後期,凡遇大雨雪天氣,即特旨停朝。遇大寒、大暑時節亦停奏事。不過,終康熙一朝,出了皇帝出巡,或極特殊情況,康熙帝基本自親政以後堅持每日一朝。就算病中無法臨朝,被迫暫停御門聽政,待病體稍愈,必第一時間恢復“早朝”,不多做修養。

清朝怎麼上朝, 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康熙帝

到了雍正年間,由於奏摺(密摺)制度的興起,重要事務均不宜在御門聽政中處理。百官題奏的地位也逐漸被密摺取代,所以御門聽政逐漸流於形式,雖保持這一慣例,但雍正帝及之後清代諸帝並非每日臨朝,甚至臨朝也無定期,直至同治時期,御門聽政被廢止。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清實錄》

《康熙起居注》

3。《清會典事例》

編輯: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