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

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眾所周知,如今一旦有人觸犯了刑法被判刑後,一般情況下,犯人都會被關進監獄進行勞動改造,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哪裡犯的罪,就在當地的監獄服刑,這對我們來說似乎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不過,與當今社會不同,古代的犯人似乎就有些不一樣了,比如在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節,那些梁山好漢們總是因為各種理由,被官 府發配到千里之外,於是,不少人因此都產生了一個疑問。

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

那就是,為什麼官 府不就近蓋個監獄,非得讓公人們押著犯人到千里之外去服刑呢,幾個人一路上的吃喝拉撒睡,得花多少錢啊,這樣費時費力長途跋涉的押送犯人,豈不是很不划算嗎?說起來,發配是古代的一種僅次於死刑的重型“刑莫慘於此”,這種刑罰自秦漢時就有了,不過當時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貴 族,宋朝時開始正式入律,把犯人發配到邊疆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充實邊防軍力。

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

到了後來,這些犯人又成為了開發區的勞動力,分極邊、煙瘴(四千裡)、邊遠(三千里)、邊衛(兩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作為執行刑罰場地,充軍重刑在明朝時最盛行,一般在定罪後由兵部發配。極邊的流放地主要分佈在極南或極北之地,但有的朝代也將犯人發配到海島去,宋朝就把海南島和沙門島作為流放重刑犯的流放地,沙門島因為地處偏僻,四面環水,自五代時起,便是最重刑犯的流放地。幸虧水滸裡的林沖沒被流放到這些地方,不然他殺了陸謙那幾個狗賊之後,插了翅膀也逃不出去,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據說北宋建隆年間,就有八個犯人遊了三十多里的水路逃出了沙門島,而這就是“八仙過海”的傳說來源之一。不得不說,古代計程車卒是非常不願意到邊遠地區戍邊的,發配到邊疆的犯人無疑是一個士兵來源地,而在那個時候,耕地是一個國家根本,將犯人當作免費的勞動力為國家搞開發,獲得的收入遠大於流放犯人的花費。

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將重罪的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而不殺,也可以顯示統 治者的“仁慈、寬厚”,還有人分析說,犯人被髮配到幾千裡以外的地方,就此失去了親戚,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依靠,也能有效避免逃跑的可能性。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麼個道理,離家那麼遠的地方,無依無靠,就算你真的逃跑成功,恐怕結局也是凶多吉少,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服刑呢,由此想到如今的那些犯人,與古代犯人比起來,不用長途跋涉,不用幹繁重的苦力活,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古代犯人為什麼不被關進大牢而總是發配到千里之外呢居然是這樣

當然了,即便比古人幸福,大家也最好不要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否則受到痛苦的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以及被你傷害的人同樣都會受到煎熬,如果確實是受到了委屈,可以透過正當途徑去解決,千萬不可因一時糊塗而誤終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