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封建王朝穩定的關鍵在於中央集權制度,東漢建國依靠豪強,而豪強也在參與朝政,他們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形成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是極大的削弱。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在這一主要因素作用之下,加之皇帝短命,宦官、外戚輪番掌權,未能形成完全掌控力的中央政府,最終一個強大的王朝分崩離析。

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髮展,王朝的興衰是必然的。像唐宋元明清,都有過巔峰盛世,但在王朝末期,都出現了國力下降,特別是軍事力量無以為繼的情況。這時既無法打退外敵,也不能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亡國。但東漢卻是個特例,直到東漢末年,國力也不弱,對西北進犯的羌族和國內出現的黃巾軍也算是從容應對。那麼東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何為豪強?

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鄧晨“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劉植“率宗族賓客,聚兵數千人”;]耿純“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

不斷壯大的豪強勢力

建國離不開豪強地主,而自己的親屬也都是豪強,劉秀自然要保護他們的利益,經濟上維護豪強地主莊田的大土地所有制。豪強地主們的經濟實力得到不斷髮展。豪強家族莊園經濟自給自足,能鑄武器、能開市場,甚至還制定了自己的法律、擁有自己的武裝。到了後期,勢力強大的豪強堪比諸侯國。《昌言·理亂篇》記載: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

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就這樣,在東漢年間,從經濟上、政治等各方面,豪強勢力不斷髮展壯大。

豪強的壯大間接助推了農民起義

土地兼併是封建王朝一大有害因素。為什麼呢?在農業社會,土地兼併的厲害了,很多農民就無地可種,也就交不少人頭稅,那怎麼辦呢?總不能餓死吧。然後就成了流民。流民可能會影響治安,但更嚴重的是這些流民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遇到一個能提供給他信仰,或者能給口飯吃的人,就會為他賣命。

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前面提到,東漢時期隨便一個豪強大地主都會擁有數以千頃的土地,也有數萬計的從眾,產生的流民也就不在少數。那時,張角就利用宗教的方法,控制了幾十萬流民的思想,待到條件成熟時,黃巾軍起義,既影響了農業生產延緩了經濟發展,又消耗了朝廷的軍力。

部帥有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

在東漢末年的流民數以十萬計的情況下,沒有張角也有“牛角、鹿角”,沒有天理教也有“地理教、物理教”,沒有黃巾軍也有“紅巾軍、綠巾軍”,總會有“胸懷大志”的人把他們聯合起來。

黃巾軍起義讓豪強成為“割據勢力”

原本東漢的豪強地主也有割據一縣乃至一郡的實力,黃巾軍起義更是為豪強地主的“發育”提供了沃土。雖然黃巾軍主力很快就被正規軍剿滅了,張教主也歸西去了,但黃巾軍在全國的殘餘勢力尚存(畢竟都是流民,不幹這行吃不上飯了),皇室宗親劉焉提了個建議,一下子讓豪強壯大起來。《蜀志》記載:

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劉焉提出為了方便剿匪,提出了設定“州牧”的建議。當時東漢有十三州,每州的最高長官為刺史,算是朝廷派到地方行使監察下屬郡、縣工作的權力。這時候的州還算不上是行政區,各郡的事務還是要向朝廷彙報。而劉焉建議撤銷刺史,設定州牧,區別就大了。

強如東漢,竟在建國時就註定滅亡,豪強是怎樣逐步吞噬東漢王朝的

州牧的權力要比刺史大的多,將一個州變成了一個行政區,有高度的自治權,也方便調動本州軍隊,這對於剿匪來說是方便了許多,但與分封諸侯無異。勢力極大的豪強世家就成為了州牧。原本就擁有強大勢力的豪強,也有了割據一方的政治支援,他們以剿匪為名不斷招兵買馬,最終成為了割據軍閥。

這裡提一下,劉焉提這個建議不光是為了剿匪,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本人成了益州牧,也就是蜀國那片地,為後代留下了稱霸的地盤,但沒成想被劉備奪了去。

在此之後,朝廷基本失去了對各州的實際控制權。在宦官、外戚(十常侍與大將軍何進)內耗兩敗俱傷、董卓進京之後,天下大亂,開啟了三國故事的篇章,東漢實質上已經滅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