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為什麼是“百戲之祖”?

崑劇演員扮相

崑曲生於南方,長於南方,

從皮相至骨相都是滿當當的江南風情。崑曲浸潤在江南的氤氳水汽和吳儂軟語中,

如蓮花初盛

,欲語還休,欲拒還迎,婉約曼妙。但誰能想到崑曲在誕生之初曾被認為是訛陋的俚俗之樂,又在

南戲四大聲腔

裡作為後來者,曾是“新聲”和“時曲”呢?

崑曲盛行的時代也是中國園林最鼎盛的時期,曲與園,聲與相,往往有著相同的境界。攝影 / 陶源

蘇州是崑曲的誕生地,

不光見證了它的

鼎盛時代

,還在崑曲

盛極而衰

時維繫一絲血脈,

存留餘韻

,成為塑造崑曲當今面貌的

關鍵環節。

崑曲的命運與蘇州的命運高低起伏,都合在節拍上。

想探究崑曲

豐富的性格

多重的面貌,

還需從蘇州說起。

-01- 時代主旋律

攝影 / 徐志強

崑曲源自

崑山腔,

經過

魏良輔等人

的改造,

明中期以後

成為流行曲種而遠播全國,萬曆年間進入宮廷,並逐漸取代了

北雜劇

的地位,獨領中國劇壇近

300年。

崑曲擺脫了

地方小戲

的出身,脫胎換骨成為官方認定的

主旋律,

這一過程幾乎都是在蘇州和以

蘇州為核心

的江南地區發生的。

蘇州,崑山,周莊古戲臺

晚明筆記

中關於江南好奢靡的記載屢見不鮮,戲曲在奢侈消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江南風氣奢靡

崑曲流行

同時發生,也並非巧合。但崑曲也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自己最重要的功能,那便是

純粹的娛樂,酒館、茶肆、 飯館、廳堂

都可變作舞臺,最別緻的舞臺是

遊船。雍正時期,

蘇州出現了

專門的戲園

,並且迅速遍地開花。戲園的出現,說明戲曲被越來越多專門而固定的受眾喜愛著。

-02- 每一齣戲都是一個小世界

在崑曲中,演員裝扮成

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氣質、性格的人物

粉墨登場。人物的具體品類,就是

“角色”

,角色分門別類,就成了崑劇裡的

“家門”

,各有其表演程式。崑曲兼收各劇種之長,至近現代已形成了更為細密的

二十多種家門細流。

然而,無論分支如何精細,總體仍不外乎

生、旦、淨、末、醜

五個大類。

崑曲曾是文人雅好的代名詞,

一腔一調皆有文章,

它帶給文人的是靈魂的共鳴,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傳達

思想感情之深,

蘊含的

審美趣味之妙。

主題永遠都有

愛情

,舞臺上的生旦最擅長的就是談情說愛,

《牡丹亭》

中,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

一場虛幻的夢,令人如痴如醉;《長生殿》願此生終老溫柔,白雲不羨仙鄉,

將一個情字,演繹得蕩氣迴腸。但細品這些愛情故事之間又有很多的巧妙不同。

2008 年 6 月,蘇州崑劇院《牡丹亭》在英國倫敦賽德勒溫泉劇場上演。攝影 / 加雷斯·卡特莫爾

-03- 天涯聆古調,失意見傳人

一直到

乾隆嘉慶時期

,崑曲的地位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劇”,然而隨著後來的

“花雅之爭”

開始,崑曲逐漸

走向了落寞。

清代中葉

之後,崑曲不再一家獨大,

各地的地方

漸漸興起,散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同時隨著以

京劇

為代表的

“花部”、“亂彈”

劇目的盛行,更加造成崑曲在

市場競爭中落敗。

到了

1949年

,在全國範圍內除了

個別昆班和劇團

在竭盡全力地延續和傳承崑曲藝術之外,已經再沒有一個

職業性表演團體

了。

1926 年,崑劇傳習所“傳”字輩藝人赴滬演出。供圖 / 陳鈺曦

雖然崑曲演出團體一再凋零,但不意味著崑曲的失傳。

好在,崑曲從未被放棄過。

新中國成立後,

我國傳統文化開始

被重新扶持

,崑曲也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當中。尤其在江南地區,保留了很多

古老樂戶痕跡的堂名班社;

崑曲還進入到了學校,

大、中、小學都有將崑曲納入教學或者社團

的記載;更加專業的就是創辦

崑劇傳習所,

至今仍攜老輩演員及幾位年輕子弟全心投入到遵循

“傳統,傳統,

傳統”

的崑曲表演正規化重建之中,拼盡一己之力。

江南的“眉眼”

一出崑曲,是一場隔世的幻夢

崑曲數百年,戲中人比曲中事更像戲,故事還在繼續,這也是蘇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