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鈕琇筆記酒中生長靈芝的傳奇,蘊含了意味深長的人情世事

作者:史遇春

要說這個傳奇故事,需要先從清人鈕琇說起。

鈕琇是誰呢?

鈕琇,出生於公元1644年。

且慢,這公元1644年可不是平常的年份,簡單說幾句您就知道了。

這一年,是中國農曆的甲申年,是閏年,是猴年,是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是清世祖順治元年,是李自成的大順朝永昌元年,是張獻忠的大西朝大順元年。

這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北京,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這一事件,史稱甲申之變,國家的大變故之中,百姓多有死傷。不久,滿清入侵中原,入侵過程中,遭到了各族民眾的武裝抵抗。滿清軍隊為報復民眾的反抗,進行過多次大型屠殺,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四川大屠殺等。除此之外,清軍還曾在廣州、贛州、湘潭、大同、南雄、潮州等地對民眾進行殘害……

滿清造下的孽,並沒有被時間消磨盡。在其統治中國二百多年(清朝共268年)之後,最終還是在“驅逐韃虜”的口號之下,歸於滅亡。

歷史真的很有意思,就像流行俗語所說的那樣: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誰在歷史上做了孽,造了罪,誰都要被歷史清算,這是鐵律,只是清算的時間無法準確預知和界定而已!

回到本文,公元1644年,這戰亂、離亂、混亂的年份中,鈕琇出生。

公元1704年,鈕琇去世,這一年,也是農曆甲申年,猴年。從公元1644年到公元1704年,整整一甲子。按照傳統慣例,我們會說,鈕琇享年六十一歲。

鈕琇,字玉樵,江蘇省吳江縣南麻鎮(今盛澤)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在當時,他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易學家。

鈕琇出身於一個極不得志的讀書人家庭,他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時年29歲)壬子拔貢生;歷任河南省項城縣知縣;陝西白水縣知縣,兼攝沈邱、蒲城事;廣東省高明縣縣令。

鈕琇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在任職項城時,他對項城的人文地理相當熟悉,他還曾對項城人做出“自古項城多曠士”的評語。當時,項城百姓為躲避清廷繁重的賦稅,大都逃逸他鄉。鈕琇捐出職俸,幫助當地百姓添置耕牛、種子、耕具等,力勸百姓復歸本業。

在任高明縣令時,鈕琇招納強人,答應不對他們進行懲處,而是讓他們守禦城池以贖其罪;對於貧苦的家庭,他採取按人口配發食物的措施;經過一系列的措施,高明縣社會穩定,民心安寧。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鈕琇病逝在高明縣令任上。因為官清明,廉潔自律,客死任所的鈕琇,除了棺木,別無積蓄和財物。在鈕琇死後好幾年,他的棺木才被從廣東運回故鄉江蘇下葬。

鈕琇身後,高明縣百姓感懷他治理縣政的清明,感念他善待父老的深恩,將他奉祀於當地的名宦祠,以示紀念。

鈕琇博雅,工於詩文,行政的閒餘,他不廢筆墨。鈕琇的詩,也自成一格,不落俗套,力變時風。

鈕琇的作品,有筆記《觚賸(同剩)》、《觚賸續編》。

《觚賸》八卷,其中吳觚三卷,燕觚、豫觚、秦觚各一卷、粵觚二卷;記述明末清初雜事。《續編》四卷,其中言觚、人觚、事觚、物觚各一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觚賸》為文“幽豔悽動,有唐人小說之遺。”

鈕琇另著有《臨野堂集》13卷、《文集》10卷、《詩餘》2卷,及《白水縣誌》14卷,均入《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介紹完鈕琇其人,下面,話入正題。

清人鈕琇筆記酒中生長靈芝的傳奇,蘊含了意味深長的人情世事

鈕琇在其筆記《觚剩》卷一《吳觚上》的《酒芝》中,講述了一件酒中生長靈芝的事。

即使不看《酒芝》一節的具體內容,就“酒中生靈芝”這幾個字,猜想,就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讓人想知道:

酒中究竟是如何生長靈芝的?

這靈芝又是怎樣的?

這靈芝有沒有牽涉出其他更離奇的情節或故事來?

……

諸如此類,大概好奇心催生的疑問還不止於此。

當然,我並不排斥任何好奇心的產生和存在。

好奇心可能會害死貓,但是,對人類而言,好奇心絕對是推進社會不斷前進的因素之一。

寫這篇清人筆記中《酒芝》中事情,並不是懷著獵奇的心態成文;我的初心,是在看完《酒芝》之後,掩卷回想,這裡面的人情世故,多有可借鑑的地方,這才是作文的重點。

無論讀書還是做學問,按照儒家的觀點,最終都是要落實在做人上的。對這一點,我雖然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但是,我還是希望,讀書人能夠有自己的堅持和取向,能夠從自我開始,成為社會之中的清流。

退一步來說,讀書人即便成不了清流,也不要攪蕩泥沙,成為社會之中混濁的源頭。

《酒芝》一節的主人公,是江右李太虛。

既然本文有自己的主人公,那麼,就有必要先說一說主人公李太虛其人。

清人吳慶坻《蕉廊脞錄》中的《杭州諸詩社》一節,提到:

“其後,有孤山五老會,則汪然明、李太虛、馮雲將、張卿子、顧林調也。”

此處所載,應該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這位李太虛先生。

《無為季氏家訓》中,多處提到了李太虛,其中曹均公《原序二》中有:

“昔無為季叔房先生以詩、古文、詞見推於世,海內無不願與之交。其時投分結契而更唱迭和者,若山陰王季重、侯官曹尊生、南昌李太虛、景陵譚友夏、吉安楊龍友、吾邑陳仲醇暨先文敏公,所稱先朝八家也。叔房先生尢為山陰所重,而南昌李公為之授館。”

這段記述,和《酒芝》一文,似乎有所聯絡,只可惜,所記之人似是而非,難以辨證孰是孰非。比如說,《酒芝》中,李太虛也曾為王姓官長所重,後來在他傢俬塾任教;此載中李太虛也為王姓所聘,在其家授館。不同的是,這二位王姓並非一人,《酒芝》中的王姓為王岵雲(即王在晉),本是江蘇婁東(太倉)人;此載中的王姓為王季重(思任),乃山陰(紹興)人。這裡點到為止,詳細辨證,留給專業的歷史工作者。

雖各處載記和《酒芝》中的文字多有不同,但是,在模糊的史實之間,還是可以辨出歷史印痕的清晰。

另外,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偉業在其詩作中,也多次提到了“座主李太虛”。

以上資料,總結起來,無外乎要說明兩點:

其一,李太虛確有其人,而且社會影響力不小。

其二,《酒芝》中李太虛的相關記載,均可以在別處找到對應的文字作為參佐。

那麼,李太虛是誰呢?

其實,李太虛就是李明睿!

李明睿,男,漢族,字太虛,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李太虛生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明天啟(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年間進士,經李邦華、呂大器推薦,曾任明廷的左中允。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三,李太虛勸明朱由檢放棄北京,儘快南遷,朱由檢告訴他:

“你的想法和朕的想法一致,但是外面的諸位大如果都不同意這樣做,到時候,該如何是好啊?”

李太虛說:

“聖上您的決斷,就是天命。天命精微、密不外宣,天下的一切大事,聖上您都要自己心裡有主意,您自己要有決斷啊!時事已經危急到了這個地步,如果聖上還拿不定主意,試想一下,等到大禍釀成,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他並請崇禎不要猶豫,須儘快決斷。

崇禎皇帝一直有意遷都,本年三月初四日,崇禎對眾臣說道:

“李明睿上疏朝廷,勸朕南遷。國家有難,身為一國之主,死於國難,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諸位愛卿,國家情勢危若累卵,朕該何去何從呢?李明睿還勸朕說,應該先安排太子前往南京,各位以為,李明睿的意見如何呢?”

陳演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太虛,還揚言:

“如果不殺掉李明睿,就不足以安定天下動盪的民心;如果不殺掉李明睿,皇上如何能夠治理天下!”

明朝滅亡後,李明睿蓄養了很多家伎,有八面觀音和四面觀音,後被給事高安所得,奉承了吳三桂。

明永曆二十五年、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李明睿與吳偉業同年去世。

主人公介紹完畢,下面進入《酒芝》一文,詳說具體事件。

清人鈕琇筆記酒中生長靈芝的傳奇,蘊含了意味深長的人情世事

話說,江西的李太虛還是秀才的時候,他非常喜歡喝酒。李太虛性格豪放,不拘小節,但是,那個時候,他的家庭條件並不好,算是十分貧窮吧!

有一段時間,朝廷的司馬王岵雲【王在晉(?-1643年)明代官員、學者。字明初,號岵雲,江蘇太倉人。】帶領軍隊,駐守在九江。

駐守九江期間,王岵雲還有一項職能,那就是可以考評所轄各郡計程車子。李太虛正好就在王岵雲可以考評的範圍之內。

這期間,王岵雲曾將李太虛拔擢為眾位秀才的第一名。

在接見李太虛的時候,王岵雲對他說到:

“我的孩子很多,家裡也給他們聘過不少先生,但是,就我觀察,這些先生,才學品行,沒有一個能勝過您的。看您眼下似乎無事,不知您願不願意屈尊,做我家孩子的先生呢?另外,有些麻煩的是,孩子們現在都不在我的身邊,他們遠在婁東(太倉位於婁水之東,故有婁東之稱)。我很想讓您教授他們學業,也不知道您家裡放得下、放不下?您願不願意遠去婁東,作我家的西席呢?”

李太虛一想,王司馬這麼器重我,拔擢我為諸生第一,還讓我教他家孩子的學業,這是多麼地信任我啊!目前,我也沒有什麼差事可作,去王司馬家做先生,既不耽擱學問,又可以餬口養家,還能報王司馬的知遇之恩,真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於是,李太虛當面就爽快地答應了王岵雲的聘請。

王司馬做事也很乾脆利落。第二天,他就派人安排李太虛的行程,並送李太虛前往自己的太倉老家。

這個時候,王家兩個大一點的孩子,已經有了教席。這兩個大孩子的教席就是王岵雲同鄉的吳蘊玉先生。

說起吳蘊玉,大家或許多少會有些陌生,但是,說起吳蘊玉先生的兒子來,很多人應該都有所耳聞。

吳蘊玉先生的兒子是誰呢?

他就是寫出有名的“痛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圓圓曲》的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偉業。

前面王岵雲說了,自己的孩子多。既然兩個大一點的孩子已經有了吳蘊玉作老師,那麼,李太虛到王家後,他就負責教授王岵雲的第四、第五等諸位公子。

中國人常說:賣石灰的見不得賣麵粉的。

古人說,文人相輕。

可是,在王家的二位西席吳蘊玉和李太虛這裡,並沒有發生以上的狀況。

這兩位先生在王家的職務相同,兩人的學問才情相當,兩人的性格又十分投緣,加之每天早晚有空都會在一起,所以,兩人相處得很好,各自也都非常開心。

李太虛在王家任教的時候,吳梅村(偉業)還是個小孩子,他也跟著自己的父親在王家。當然,吳梅村跟著父親在王家,並不是打雜,也不是一味地玩耍,他也跟著王家的孩子一起,在家塾中受教。李太虛在教孩子們的過程中,佈置給他們的作業文章,吳梅村往往寫得出人意料地好。李太虛一見,大為驚奇。

俗話說,三歲看老。

根據吳梅村的文章與行止,李太虛預測,這個孩子以後必成大器。

李太虛的確慧眼,吳梅村後來不但在科場上表現突出,而且還成了一代傑出的詩人。

此是後話。

那一年,到年底了。大家都知道,年節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重大的事項。吳蘊玉、李太虛兩位先生教了王家的公子們一年了,這一年之中,也受了很多的辛苦,花了很多的心血。所以,乘著年底,王家專門設宴,要好好招待感謝兩位老師。

年末的謝師宴上,主人高興,兩位先生也高興。酒喝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氣氛太熱烈了,於是,王家人就把自家珍藏的玉卮【玉製的酒杯,產生於戰國末期,秦時杯卮並行使用,漢代較為流行。從考古發掘出土和傳世的漢代卮來看,有玉卮也有漆卮,卮由蓋和卮體組成,卮體呈圓筒狀,有三足,一圓扳手。】拿出來助酒。當然,這也表達了主人家對兩位先生的尊崇與信任。

前文提到,李太虛很喜歡喝酒。這一次,在王家的謝師嘉宴上,他的心情非常不錯,所以,自然就開懷暢飲了。因為酒喝得有點多,王家用玉卮倒酒敬李太虛時,李太虛頭有點暈,他隨手一揮,一不小心,便把王家珍藏多年的玉卮給打碎了。

這時候,宴會的氣氛突然就變了。

王家的孩子珍惜自家的寶物,對李太虛很不客氣,當著席上那麼多人的面,毫不客氣地對李太虛責備怪罪起來。

李太虛心想:

你們王家,怎麼說也是高門大戶的官宦人家,不要說是銀錢成山,家財萬貫總是有的吧?一個玉卮,再怎麼珍貴,它能值多少錢?難道,這玉卮比先生的人格尊嚴還要貴嗎?我又不是有意要破壞你家的財物,也不過是一時飲酒過量,一不小心才失手打碎了你家的器物,你們至於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對自己的老師吆三喝四嗎?

王家的孩子重財輕師,在宴席上大肆指責怪罪李太虛,讓李太虛非常氣憤。

李太虛年輕氣盛,他也也毫不客氣,直接跟他們言語對撞了起來。

這場原本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謝師宴,就因為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玉卮,最後落得不歡而散。

酒席結束之後,李太虛對吳蘊玉說:

“吳兄,今天宴會上的情景和場面,您也看見了。都已經這樣了,您說說,我怎麼還能留在這裡?”

說完之後,李太虛簡單收拾了下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向王家討要自己的報酬,就憤怒地離開了。

吳蘊玉見李太虛在氣頭上,知道李太虛的脾氣,是怎麼也勸不過來的。

吳蘊玉清楚,李太虛在太倉也有幾個知交,想著晚上他肯定會有歇腳的地方,於是,也就沒怎麼阻攔,只是勸慰他不要往心上去。

當晚,吳蘊玉尋思著,天色漸暗,肯定沒有船往南昌去了,按照李太虛的脾氣和風格,他第二天肯定會離開太倉。

第二天一大早,吳蘊玉就早早起床,帶上昨晚準備好的銀子,離開王家的書塾,追到了太倉城下。

吳蘊玉等了不大一會兒,李太虛就來了。

吳蘊玉也沒有說多的話,贈了十兩銀子給李太虛。

李太虛豪爽,也沒怎麼推讓,只說:

“吳兄,你我結交時日不多,但兄弟情深。小弟也不客套了,此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聚,還請老兄多多保重!”

兩人就此別過。

李太虛身邊沒有多少錢,也就吳蘊玉贈他的那些銀子。為了省點路費,他就搭乘做買賣的順風船,返回家鄉。

原本,吳蘊玉贈給李太虛的十兩銀子,拿回去家用,也是可以花上那麼一段時間的。可是呢,李太虛不是那種會計算著過日子的人。一路上,他很大方,有人的時候,他出銀子,和大家一起喝酒;沒人的時候,他就一個人買喝酒。等到回到家中之後,李太虛身上的錢,花得一釐都沒有剩。

到家了,家人自然歡喜。妻子見到丈夫回來了,心中也很高興。李太虛也沒有說什麼思念的話語,妻子也沒有問他這一去賺了多少錢財。

看見妻子,李太虛急忙說到:

“快要餓死我了,趕緊準備飯菜酒食,讓我好好吃上一頓!”

妻子也沒有生氣,她知道丈夫就是這樣的人,她對李太虛說到:

“哪裡有什麼飯菜酒食?家裡已經斷糧好多天了,我到哪裡去弄糧米啊?”

“哎,我還記得,您出門以前,您的一位朋友送了您一罈子酒。酒應該是放不壞的,我幫您拿來,您先喝點,壓壓飢!”

幫丈夫拿來那罈子酒之後,妻子就去鄰家借燒鍋的柴禾了。

銀子花完之後,李太虛已是多日不曾飲酒了。

妻子拿來的酒罈子還沒有開啟,李太虛彷彿就已聞到了酒香。他飛快地打開了酒罈子。

真是神奇啊!

這酒罈子裡面竟然長出了一顆靈芝,這靈芝足有盤子那麼大。在酒水的映襯下,這靈芝還有些紫光,熠熠生輝。

見到這酒中生出的靈芝,李太虛又是高興,又是驚愕,他自言自語道:

“酒中生靈芝,這是吉祥的好徵兆啊!大吉大利、大吉大利!雖然這是好事,可是,生了靈芝之後,這酒肯定已經敗壞了,大概是不能再喝了。真是可惜了這一罈子酒了!”

看了看酒中生出的靈芝,左等右等,不見妻子回來,加之酒罈子開啟之後,那酒香飄出,惹得李太虛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實在忍不住那已經上頭的酒癮,李太虛就伸手取出了那酒中生長的靈芝。

靈芝拿掉之後,再看那酒,顏色未變,香氣醇厚,清冽異常,並沒有變質。

李太虛見這酒還香氣撲鼻,就自己拿出酒具,一個人自斟自飲起來。

等到妻子借來柴禾,揹回家裡的時候,一罈子的酒,已經被李太虛喝得見了底。

這一年秋天,李太虛被州縣推舉,可以參加進士考試。

第二年應考,李太虛高中進士,並且進入翰林院工作。

很多年以後,李太虛因為當主考官,回朝覆命,路過太倉。當年李太虛教授過的王家子弟聽到訊息後,一起前往李太虛所乘的船上,去拜謁當年的先生。雖然當年有那麼一段不愉快,但是,李太虛也沒有記在心上。想起吳蘊玉當年和自己的情誼來,李太虛和王家子弟的談話,最先問起的,就是吳蘊玉先生的近況。

這個時候,吳梅村也已經進入了州縣推薦的可以參加進士考試的名單。於是,李太虛自己出資,派人在當地買到了吳梅村準備參加進士考試而準備自薦的那些代表性文章和作品。再看吳梅村這時的這些文字,李太虛深信當年對吳梅村的才學的判斷準確無誤。

北上回到京城之後,李太虛拿著吳梅村的文章,到處去向相關人士介紹、推薦,為吳梅村擴大影響力,提高他在京城的聲譽。

明思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吳梅村被李太虛推薦,在禮部會試中,他考了第一名,在接下來的廷試中,又成為進士及第的第二名(即常說的榜眼),這個時候,他才剛剛二十出頭。真是青年才俊啊!

吳蘊玉先生因為兒子的功成名就,過了三十年的好生活。

用宿命的話來說,這可以看成是吳先生疏財仗義、誠懇厚道、親愛友朋的冥冥之中的回報吧!

王家的那些個子弟,在父親王司馬去世之後,家道逐漸衰落了。

至此,《酒芝》一節已經講完。

文罷,再回思,您看傳奇也好,您看人事也行,只要這文章對您有那麼一點點觸動,也就到達目的了。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吳梅村。

吳偉業,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卒於清康熙十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公元1672年1月23日)(按當時的紀年看,吳偉業與李太虛同卒於康熙十年),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

明思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

(全文結束)

清人鈕琇筆記酒中生長靈芝的傳奇,蘊含了意味深長的人情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