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終前,為什麼傳位給孫權而不是其他人,外患之外內憂更可怕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剛剛統一江東不久的孫策在外出打獵時遇刺,身受重傷。孫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是開始選擇繼承人,安排身後之事。

在中國古代,一般基業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例子也有一些,只是相對較少而已。孫策臨終時,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叫孫紹,兄弟也有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四個之多。對於孫策來說,如果由自己兒子繼位,那肯定是最好的事,但是當時的江東面臨內憂外患,他不得不另做選擇。

孫策臨終前,為什麼傳位給孫權而不是其他人,外患之外內憂更可怕

江東的外患

孫策佔據江東以後,西面是佔據荊州的劉表,北面則是曹操。說起來劉表和孫策一家可是死敵了。當初袁紹、袁術兄弟相爭時,劉表支援袁紹,孫堅支援袁術,兩家人沒少開仗,孫堅就是死在劉表部將黃祖手上,可謂真正的殺父之仇,孫策和劉表的關係自然不會好。

所以孫策生前,也一直和劉表有摩擦。孫策雖然在這些衝突中佔據了一些上風,但是荊州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表手下兵多將廣,孫策的壓力也不小。

孫策臨終前,為什麼傳位給孫權而不是其他人,外患之外內憂更可怕

至於北面的曹操,當初孫策曾經和他聯手對付過袁術。但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誰都希望自己能笑到最後,袁術被消滅以後,孫策和曹操之間就很快發生了矛盾。孫策一直希望北上奪取揚州和徐州,兩人時有衝突發生。

特別是曹操和袁紹開戰以後,孫策更是謀劃奇襲許昌,奪取獻帝。這可讓曹操手下都出了一身冷汗,只有郭嘉淡定表示孫策打江東時殺了不少英雄豪傑,結仇眾多,他又不注意個人安全,命不會太長。不久後孫策果然遇刺,很多人懷疑這就是曹操在幕後指使的。

所以孫策的兩個鄰居都不是好相處的物件,他死後勢必會有所動作。

而江東內部也不穩固

不過讓孫策最擔心的,並非是外患,而是內憂。在東漢時期,一方面世家豪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是很注重一個人的出身,如果出身低微,那麼往往會受到歧視。

比如說劉備雖然出身於涿縣劉氏,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室宗親,祖上也累代為官,“世仕州郡”,他的祖父就是孝廉出身,在至東郡範縣當過縣令,說起來也算官宦之後了。但是畢竟祖上當的官不大,還是常常被人看不起。

孫策的情況也差不多,他的祖上並沒有出過顯赫的人物,直到他父親孫堅靠著鎮壓黃巾軍等軍功,才慢慢混出了一些名堂,當上了長沙太守。所以孫策儘管也是江東人士,但是並沒有在江東得到豪門士族的廣泛認可。他能奪取江東,還是靠著自己的武力強行奪取。

而且在孫策為袁術效力和奪取江東的過程中,戰亂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士族人士的死亡。

比如說孫策攻打廬江時,廬江太守陸康率兵抵抗。在長達兩年的廬江之戰中,陸康一家百餘口死了近一半。陸康本人也在城破一個月以後因病去世。陸康出身於吳郡陸氏,陸氏一族對孫策的印象自然不會好。

因此孫策和江東世家集團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微妙,他統治江東主要依賴的,還是父親孫堅當年在淮泗招募的那些人,比如說程普、黃蓋、韓當等,還有就是因為戰亂逃到江東的外地士族,比如說諸葛瑾等人。而對於江東本地士族,孫策一直採取的是打壓政策,避免他們的勢力進一步加強。

當然,孫策這麼做自然也會引發江東本土勢力的反擊。

像刺殺孫策的刺客,就是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因為孫策殺死了許貢,他們才要為主子報仇,行刺孫策。而且刺客下手是孫策出去打獵,正好落單的時候。他們能找到這麼好的行刺機會,很可能是其他世家幫忙提供了情報或者其他支援。

孫策和江東本土勢力之間關係的惡劣,由此可見一斑。而一旦他死去,這些反對勢力肯定會紛紛作亂,加劇江東內部的危機。

所以孫策臨終前,江東是真正的內憂外患,他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團結淮泗集團、外來士族,同時也能被本地士族接受的人,來繼承自己的位置。這樣才能避免江東陷入內亂,給外敵可趁之機。

孫策死的時候不過二十六歲,他的兒子孫紹這個時候應該年紀還很小。如果由孫紹繼位,勢必會出現幼主當朝的情況,顯然不利於政局穩定,這個選擇首先被排除,孫策只能從年紀已經比較大的兄弟中選擇繼承人。

在幾個兄弟中,孫翊性格最和孫策相近,做事果決,因此張昭等人都認為應該由他繼位。但是也正是因為性格直爽,孫翊不善於偽裝自己的情緒,喜怒形於色,不大會和人相處。後來孫翊就是因為多次斥責屬下媯覽、戴員兩人,最終媯覽、戴員勾結外人殺死了孫翊。

很明顯,按照孫翊的性子,如果他繼承了孫策的位置,勢必和本地士族的關係更加僵硬,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相比之下,孫權做事比較圓滑,善於權謀。孫策可能未必喜歡這種性格的人,但是不可否認,這種人才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孫策才會對孫權說打天下,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心保衛江東,自己就不如他了,並將自己的印綬交給弟弟孫權,要張昭等人盡力輔佐孫權。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孫策的這個選擇還是正確的。雖然孫權做事有些過於保守,但是他確實在最危險的時候將江東的局勢穩定了下來,避免了最糟糕的局面發生,最終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