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最後決戰,李秀成30萬大軍,為何打不贏區區2萬湘軍?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率領的湘軍“穴地攻城”,利用挖掘的地道埋設炸藥,轟塌了天京城太平門附近的城牆。

城外的湘軍蜂擁而入,城內陷入絕境的太平軍雖然依然堅持抵抗,但已經無法挽回敗局,長達兩年的天京圍城戰以清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李秀成30萬大軍,為何打不贏區區2萬湘軍?

雖然人們對於這次大戰中雙方的軍隊數量有不少爭議,比如太平軍的人數是20萬、30萬,還是曾國藩奏摺裡聲稱的60萬,但有一點卻能達成共識,太平軍與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在人數對比上極為懸殊。

太平軍雖然擁有誇張的人數優勢,但最終還是沒有擋住湘軍的凌厲攻勢,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人數極端的大敗,問題一般出在失敗者一邊。太平軍雖只是一支農民起義軍,但在一開始這支軍隊表現出的戰鬥力卻極為彪悍。

太平天國建立後,曾經多次和清軍的綠營、團練乃至八旗軍交手,和士氣低迷、訓練薄弱的清軍相比,早期的太平軍因為嚴密的組織結構、明確的軍事目的,作戰雖然不能說百戰百捷,但絕對是勝多敗少。

尤其是從1855開始,在翼王石達開的帶領下,太平軍不僅收復了武昌,還將清欽差大臣向榮建立的江南大營(金陵城外孝陵衛附近)、琦善建立的江北大營(揚州附近)攻破。

即使是後來清廷在西線戰場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湘軍,這時也還處於發展階段,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比如太平天國西征時,就曾經多次擊敗曾國藩協助江南大營幫辦江忠源招募訓練的三千寶勇、湘勇。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李秀成30萬大軍,為何打不贏區區2萬湘軍?

可惜的是,這樣一支彪悍的軍隊卻在內訌中元氣大傷。

就在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後不久,太平天國上層就爆發了嚴重的內訌,總攬軍政大權的東王楊秀清假借天父之名,打算改封自己為“萬歲”。天王洪秀全雖然表面上聽之任之,暗地裡卻密令北王、翼王及燕王回京,除掉楊秀清。

隨後,據爆發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之變”。

這一次行動引發了嚴重的動盪,北王韋昌輝在誅殺了楊秀清一家後並未停手,而是繼續在天京內部進行恐怖屠殺,透過這種方式排除異己。結果,石達開全家被韋昌輝所殺,隻身逃往安慶,高舉屠刀的韋昌輝最後也被洪秀全設計處死。

韋昌輝雖死,石達開卻又成為洪秀全新的猜忌物件。為了避免被害,石達開帶領手下十餘萬精銳部隊出走,準備離開天京另外開闢根據地。

可問題來了,石達開手下雖是精銳,但一支十萬多人的部隊在沒有大後方的情況下貿然遠征,其實就是一場豪賭。結果,由於補給嚴重不足,再加上百年一遇的洪水攔截,石達開部在四川大渡河岸邊被清軍團團包圍,全軍覆沒。

這次變亂對於太平天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這之後,太平軍失去了最寶貴的核心力量,而洪秀全本人疑心病也變得越來越重。在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忠王李秀成、幹王洪仁玕這樣的人才,但洪秀全卻經常對這些人橫加猜忌。

為了防治楊秀清的例子再次出現,他幾乎是毫無節制地濫封諸王,希望這些封王者彼此牽制。在天國敗亡前,他所封的王爵就多達兩千七百餘人。這種猜忌,也讓李秀成等人在軍事指揮時常常備感吃力。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李秀成30萬大軍,為何打不贏區區2萬湘軍?

1862年,在天京圍城戰發生後,曾國荃曾經率湘軍進逼天京。當時,湘軍、淮軍乃至清軍的其他部隊,在西線戰場還沒有完成合圍,因為這種進攻其實更像是一步試探。

與清軍的緩步推進不同,當時李秀成等人的攻勢已經取得了實效性的進展。他所率五路大軍從蘇州出發,第二次展開對上海的攻勢,此時的上海已經成立所謂“中外會防公所”,成為清朝與外國聯合絞殺太平軍的聯絡中心。

清軍協同外國侵略者,在奉賢南橋鎮與太平軍發生激戰,法國海軍司令卜羅德中彈身亡;4月,青浦之戰中太平軍又活捉了“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思德。5月,太平軍逼近上海城郊。

可惜的是,這也是太平軍最後一次接近上海。曾國荃所率的湘軍接近天京,刺激到了洪秀全最敏感的神經,他一日三詔命令李秀成班師,以解天京之圍。

當時天京附近糧草奇缺,太平軍數量卻並不算少,在外圍交通幾乎盡數被清軍切斷時,如果能進行速戰,說不定還有勝算。

然而,曾國荃並不是傻子,他嚴格按照湘軍營規建立層層營壘壕溝,這些繞營盤環繞的壕溝往往深達五六米,太平軍倉促間根本沒辦法利用挖地道、堆炸藥的方式突進,李秀成戰後也回憶稱“九帥節節嚴營,濠深壘堅”,幾乎沒有強攻的可能。

太平天國最後決戰,李秀成30萬大軍,為何打不贏區區2萬湘軍?

李秀成幾乎是在極為不利的情形下,下令與湘軍展開的“十三王之戰”。儘管有傳言說太平軍人數多達30餘萬,而湘軍只要區區2萬來人,但此時太平軍的兵員素質,早已與天京之變前的沒法相提並論。

就這樣,李秀成46天的破圍戰,被曾國荃硬生生拖成了消耗戰。等到清軍掃清了天京周邊太平軍所有據點後,士氣低迷、糧食不足的太平軍,也就成了甕中之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