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前言: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徵調庶民九百戍守漁陽,這裡面就有陳勝 、吳廣在內,由於連續陰雨天氣,道路難行,陳勝和吳廣一行人無法按期到達目的地,按照大秦朝律令,延期到達當處以極刑,眾人長期對秦朝的怨恨在此時爆發,他們決定率先決定拉起反秦大旗。利用立長不立幼口號,宣稱秦始皇欲立長子扶蘇,並擁護扶蘇,以扶蘇作為號令的旗幟,大肆宣傳長子扶蘇即將繼位,遂才有民間的說辭,秦始皇死前是欲立扶蘇繼位為太子的這一說法。更有甚者推測說,秦始皇臨死之前已下令詔書於扶蘇,可詔書未到扶蘇手中,就被丞相李斯和趙高等胡亥的擁護者密謀篡改。然而關於扶蘇與胡亥的繼位問題,事實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誰是真正的秦二世?真命天子?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秦國不存在嫡長子制度,不同於山東六國

秦人長期生活在戎狄群體之中,與山東六國在文化習俗上有著一定的差異。儘管後來佔領了關中地區,西周時期的文化被融合和吸收,但由於秦國起初並沒有人口與土地,只獲得周天子的諸侯封號。相比當時其他諸侯國, 秦對周王室的依附性並沒有太多的依附,所在宗廟周禮上也與周王室不盡相同,比較明顯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在秦國並不存在。據史料統計,自秦襄公立國到秦穆公以前,共經歷了九代國君,弟弟繼承哥哥位置者有三人,即德公、成公與穆公。第二子繼承者有襄公一人。孫立者兩人,即憲公與出子。還有一位嫡庶不明的 秦文公 ,以長子身份繼位者只有兩人,即武公與宣公。足以可見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對於秦國來說沒有任何實質影響和意義。所以民間說詞秦始皇根據嫡長子制度已早確立扶蘇為太子,這一說法並未得到確認。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史書未有記載有關扶蘇曾有師從法家

在秦國有一項重要的政治文化傳統,秦國選擇統領的評判標準是“擇勇猛者而立”。秦人起源於東夷族,西遷之後的主要活動在西漢水上游與關隴地區,次乃多民族聚居區,長期居於此處的秦人,就習得沾染了戎狄的風俗風氣,乃至戰國中期,中原人還稱秦人乃狄戎之類。遊牧民族為了搶奪各種生活資源,頻繁發生衝突交戰,所以秦國內部選取國君,也像狄戎部落一樣,也會優先選取那些身材體格健壯之人。當然不是單純的選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同時在思想上也必須智慧勇敢果斷。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以法立國,太子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法家的堅實擁護者,精通律法,熟知法家法制術制勢治,這是必備條件。然而在這方面胡亥具備了扶蘇所不具有的優勢。在《史記》中,曾多次提及胡亥師從趙高習法,而史料卻沒有這方面關於扶蘇的記載,秦始皇本人更是法家學派的堅決擁護者,所以身為嫡長子的扶蘇,在當時的情況下,結合秦國政治文化,宗廟之法,扶蘇被立為太子的真實可能性就會更低。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扶蘇與秦始皇的政治分歧

秦始皇是戰時法家思想的貫徹執行者,在治國理念上,強調法治與法制的重要性,用法律來維護國家的大一統,凡是觸犯此項制度的人與事,都會受到嚴苛的刑罰。而作為皇長子的扶蘇遵從的是儒家思想,與始皇帝就有著明顯的背道而馳的理念。儒家思想提倡“仁”這與法家思想是兩個對立面的,並且扶蘇他推崇仁義、德治與禮樂,這明顯就挑戰了始皇帝大一統的法家思想。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212年,深受秦始皇信任的盧生與候生,接連從秦始皇身邊逃跑,憤怒的秦始皇下令:“吾前收天下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御史悉按問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父子二人再生間隙,儒法思想再次碰撞

候生與盧生大罵秦始皇暴戾,並逃離出國,秦始皇因此大怒,下令拘捕咸陽城內遊方士子,士子們互相揭發,此案牽連出456人,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全部坑殺。“焚書坑儒”事件就是這麼來的。面對始皇帝的威嚴和酷刑,當下無人敢反對,然而扶蘇卻直言始皇帝,天下初定,王化思想並未覆蓋到全國,還有一些偏遠的勢力他們依然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現在陛下要用嚴厲的刑法懲罰他們,兒臣擔憂天下會因此生亂。扶蘇的這番勸言,徹底引起了秦始皇的強烈不滿,遂發配扶蘇到上郡監督蒙恬。可見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貫徹執行者,而且大秦也必須一直走法家路線,絕不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事實在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了,秦二世屠殺親屬,斬草除根掉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剷除不擁護自己的大臣,大興土木修建驪山陵墓與阿房宮,即使如此,但在治國思想路線上,他堅決的選擇了秦始皇的既定政策。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胡亥嚴格繼承秦始皇的既定政策

其一是嚴格執行督責制度,《 史記 》記載胡亥認為,要嚴格執行督責之術,全國上下嚴峻刑法才能貫徹統治者的意志,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二是用法日益深刻,使得每個人都感到切實的危機,達到威懾的目的,國人不敢觸犯法律。《漢書》中所說的 “囹圄成市赭衣塞道”,監獄像菜市場一樣,道路上擠滿了穿滿囚服的人,這固然有些誇大,但也可以充分說明秦二世執政時期的執行了多麼嚴酷苛刻法律制度。這從側面也就可以看出胡亥嚴格繼承了始皇帝的既定政策。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證實了,崇尚儒家思想學派的扶蘇,並不是秦始皇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又倒回歷史,扶蘇在被髮配到上郡後,不久就接到了秦始皇的遺詔,詔命他自殺, 大將軍蒙恬事出有因,必有詐,必須謀定調查清楚,然而扶蘇不聽當下就自殺了,扶蘇認為詔命如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見深受儒家思想洗禮的他註定不能成為始皇帝的接替者。與之胡亥相比較,扶蘇只能成為了歷史淘汰者。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秦始皇死後。胡亥靠著所謂的遺詔繼位,但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遺詔是由李斯與胡亥偽造,胡亥言不正名不順,司馬遷的這個說法與陳勝可謂是十分接近,不過是否符合史需要結合當時具體環境和各種史料物證來研判。年少時期,公子胡亥就師從趙高學習法令,具有完備法家思想,精通大秦律法律令。再之,秦始皇當年東巡的時候,命公子胡亥跟隨,旨在再次考校和培養他。此次出行有著與往日相比截然不同的意義,其一是加強帝王的權力掌控。其二借祭祀統一社會思想,控制意識。其三,就是歷練公子胡亥,對其進行栽培和考校。這次東巡是一項影響力巨大的政治活動,秦始皇對胡亥的表現也頗為滿意。

司馬遷與陳勝皆言扶蘇當立,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嬴政更鐘意誰?

尾聲

其實秦始皇欲立公子胡亥為太子,還有一份史料可證明。《史記·蒙恬傳 》中記載秦始皇死後,蒙毅對被胡亥遣來的御史:“欲太子而卿難之……數年之積也……臣不能得先王之。。。。。”這些文字記載也從側面說明了,秦始皇欲立胡亥為太子。蒙氏一族出身於齊魯之邦的臨淄,蒙家兩兄弟自幼受儒家文化薰陶,自然認為公子扶蘇乃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是這與秦國之國體不符合,與時代不符合,更與始皇帝之遺願不符合。所以蒙毅將軍不得始皇帝之意,戍守邊疆,但是蒙家三世老臣,在朝內擁有極高的聲望和威信,對於廟堂交接之設計國本的事,蒙氏必然時刻關注著,從史料記載的蒙恬傳裡,不難發現始皇帝立胡亥為太子,是其最後的遺願。

始皇帝欲立胡亥還是扶蘇,你的又是?

分析了這麼多的有力證據,想必大家對扶蘇與胡亥誰當立的問題,心中都會有答案了。

【參考資料:《史記》,《秦史稿》,《秦始皇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