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裝上陣好為官

輕裝上陣好為官

明代名臣于謙,從23歲中進士入仕到59歲逝世,為官36年,不論是監察吏治、判冤決獄,還是勸課農桑、治河救災,抑或保衛社稷、匡君舉賢,都為人稱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六百餘年來,于謙的大名在煌煌青史中彪炳,在文人詩篇裡吟詠,也一直被普通百姓特別是故鄉杭州人民傳頌。回顧其一生,于謙之所以能造福天下蒼生、實現自我價值,“輕裝上陣”是關鍵因素。

輕裝上陣好為官

不慕榮華 尚儉戒奢

于謙步入仕途後,一直堅持簡樸生活,未被物慾汙染。據他自述,“吾家素貧,日用節儉”,同朝為官的刑部郎中夏時正也說,于謙“食無重味,非公宴不置酒”。從正統十二年(1447)末出任兵部右侍郎起,于謙權任越發重要,成為朝廷棟樑,卻仍然堅持簡樸的生活,住所十分簡陋,僅能遮風避雨。皇帝得知此事,專門給他賞賜了一座西華門附近的府第,于謙提出“國家多難,非臣子安居之日”,還表示如今邊事尚未平息,霍去病都知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自己怎能不知?因皇帝堅持己見,于謙便把朝廷賞賜的衣物、兵器等封存於新居,仍然回舊房居住。

正統十四年(1449),明朝遭遇土木堡之變,國家社稷危在旦夕。于謙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主持北京保衛戰,取得輝煌勝利。因立下不世功勳,朝廷加封于謙為少保,總督軍務,按照慣例可以享受雙俸。僅僅十三天後,于謙就提出辭去少保一職,後屢屢請辭未獲允准,便又要求辭去雙俸,並稱自己家裡僅有幾口人,一份俸祿已經夠了,現在國家仍處於戰爭狀態,開支浩大,人民沒有得到休養生息,軍餉保障也不算優厚,“乞止支一俸,以省浮費”。

常年身居高位,于謙不免要遭到一些人的猜忌。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就連同僚都主動替他說話:“日夜與國分憂,不要錢,不愛官爵,不問家計,一子一女且不顧,朝廷正要用人,似此等尋一個來換於某。”面對無可置疑的事實,非議者也只能羞慚自退。

不結私黨 秉公用權

古代官員往往基於同鄉、同門等關係結為朋黨,在這種畸形的圈子文化裡,黨同伐異、公權私用成為常態。但于謙不論是巡撫各地,還是朝堂為官,不論是揚名立萬,還是遭遇挫折,從未阿附權貴、勾結朋黨,始終持公心、秉公權、行公事。

宣德二年(1427),29歲的于謙奉命巡按江西。寧王朱權的封地在南昌。王府官屬依仗皇親身份,驕橫跋扈,經常對商民強買強賣,稍有不從即抓進府內,乃至毆打致死,因地方官員畏懼權勢,多年來無人敢管。于謙到任後查明事實,秉公辦案,嚴厲懲治了罪行嚴重的十餘人,並公開立碑為戒,從此寧王府再不敢胡作非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百姓蒙冤則為其昭雪,在江西任上,于謙輕車簡從,遍訪民間,清理歷年積案,雪冤數百人之眾,深得江西百姓愛戴。

明英宗即位後,太監王振得勢,招權納賄,窮奢極欲,不少官員畏其權勢而不得不攀附。于謙長期在河南、山西等地為官,每逢進京總是露出空空如也的袍袖,不帶任何財寶、禮品。有同僚勸他,即便不送金銀,也可以帶一些土特產以作交際之用。于謙賦詩答道:“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不結黨、不營私,襟懷坦蕩的于謙得以真正做到上匡社稷、下安黎庶。遍覽史冊,于謙給皇帝的奏章中,筆墨最多的就是對民生的呼籲和對強國的建議。如正統元年(1436),于謙向剛剛即位不久的英宗提出“存恤孤貧、減省吏役、優養軍士”等十條建議,全部被採納。在巡撫河南、山西期間,于謙多次深入災區調查研究,每每上奏要求賑災免糧並屢獲允准,惠及無數黎民。

不謀私利 家風謹嚴

封妻廕子是很多古代官員的人生目標,更有一些官宦人家蓄養家奴、裙帶蔓延、盤根錯節,導致為官者疲於應付乃至禍起蕭牆。但于謙家風謹嚴,從未替家人謀私利,因而得以實現報效國家之志,不至被親屬牽累。

于謙之妻董氏僅為一小官吏之女,卻孝友敦睦、知書達理,有“賢內助”之稱。據于謙自述,董氏“女紅之暇,誦讀詩書,每有所得,輒為文辭”,特別是因於謙清廉,家庭開支每每捉襟見肘,妻子卻一直安之若素,並未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于謙長期在外為官,而家中又沒有僱傭僕婦,只有妻子一力維持。在於謙49歲時,多年艱辛操勞的董氏病逝,于謙有《祭亡妻淑人董氏文》及悼亡詩,字裡行間盡是沉痛之情,而身為二品大員、年未過五旬的于謙便立志終身不再娶妻納妾,以表夫妻篤篤深情。

于謙有一子名叫于冕、一女名喚璚英。初為人父時,于謙已經高中進士,在官場上嶄露頭角,然而他卻從來無意讓後輩錦衣玉食,而是嚴格要求子女勤讀詩書、孝敬高堂、安於清貧。他曾贈詩于冕“阿冕今年已十三,耳邊垂髮綠鬖鬖。好親燈火研經史,勤向庭闈奉旨甘。銜命年年巡塞北,思親夜夜夢江南。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又為璚英作詩道“璚英一別已三年,夢裡常看在膝前。婉娩性情端可愛,嬌痴態度亦堪憐。誦詩未許知音節,索果惟應破俸錢。白髮雙親在堂上,關心為爾更悽然”,描繪出一個清官家庭感人而真實的生活片段,流露出對子女的無盡關愛和強烈責任感。

于謙為女擇婿之事常被後人稱道。當時錦衣衛底層軍官朱驥品行清白,無錢娶妻。擔任高官的于謙瞭解朱驥為人,便主動提出將女兒嫁給他。這不但讓周圍人無法理解,就連朱驥本人都不敢接受,于謙卻堅持自己的看法,仍然讓二人成親。後來朱驥勤奮任事,獲得認可,雖因於謙冤案受到牽連而戍邊,但在平反後官復原職,逐漸升任錦衣衛都指揮使,口碑不俗。

不為愛女擇貴婿,反替孝子辭封蔭。景泰二年(1451),因於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立有大功,有人建議朝廷授予于冕官職,于謙力辭,表示為人父者都希望讓子女富貴,自己也並非沒有此心,只是國事當前必須重公義而輕私恩。皇帝仍堅持加封,于謙只好告誡于冕道:“宜砥礪名節,毋忝恩命。”

袖中不裝金銀才裝得下清風,心底沒有私慾才能有國家和人民。于謙輕裝上陣,清白為人,卻創造了沉甸甸的功績,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記憶。

作者:田 晶

責編:巫 熙

宣告: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