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帶來光明與吉祥--青瓷羊形燭臺

羊,為六畜之一,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中國古代“羊”與“祥”相通。古人還將羊看成知禮、有德、孝順的化身。

羊是一種本性馴順的動物,自出生起,便知“跪乳”。跪伏的羊,更是溫順謙卑的象徵,最符合中國人將道德與審美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收藏有一件跪臥姿態的青瓷羊。

青瓷羊形燭臺

青瓷羊形燭臺,1976年於江蘇鎮江出土,為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時期的生活用具。這件青瓷羊頂上開一小孔,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插放蠟燭所用,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燭臺藝術品。燭由火把演變而來,內部灌注蜜臘、油脂的蠟燭一直是古人重要的照明工具。

燭臺呈跪伏羊形,羊昂首、雙角繞耳彎曲、額上有一圓孔,可用於插燭。羊軀肥壯,脊背長毛分披,腰間劃雙翼,臀部貼短尾,四肢捲曲。其胎質灰白,青釉綠中微微泛黃。該羊形燭臺,造型設計巧妙,裝飾手法誇張醒目,其形態安祥,溫馴可愛。

青瓷羊形燭臺

青瓷羊全身施晶瑩的青色釉,在羊的頭部和身上點綴著幾處褐色的斑點。褐色點彩是兩晉南朝時期出現的瓷器裝飾技法,它是將褐彩塗繪在瓷器的胎體上,然後罩上青釉,再入窯高溫一次燒成。點彩的面積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蓋蓋面上加數點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點彩組成各種圖案;還有的是在動物的重點部位點綴褐色斑點。

這種不規則地加點褐色彩斑的裝飾技法,打破了青釉單一的色調,使瓷器的色彩顯得更加活潑。褐色點彩是我國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在瓷器裝飾技術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後來的釉下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晚期許多瓷窯已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發現,成為一個南方青瓷系統的產區。魏晉時期,在制瓷工藝上已有較前更為進步的技術,青瓷器在產量、種類和質量上都比東漢時期有明顯提高,青瓷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特別在江浙一帶所發現的青瓷,淡雅的光澤中透射出魏晉的飄逸風流。江浙可以說是我國青瓷的重要發源地。

青瓷羊形燭臺

此外,此青瓷羊所使用的胎土的原料為石英、長石和高嶺土,並以高嶺土為主,這種瓷土含鐵量較高,是燒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與石灰石配製而成的石灰釉光澤好、透明度高。其中二氧化矽的成分達77%以上,十分適合還原焰條件下的燒製。

此青瓷羊所使用的青釉,是一種含有石灰石的釉質,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鈣,也正是青釉的主要成分。由於早期青瓷皆為石灰釉,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燒成的青釉,勻淨無瑕,釉色光潤,確有“奪得千峰翠色來”的成就,也可認為是唐代“縹瓷的先驅”。

這件燭臺釉色勻淨,充分顯示出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原料選擇上的重大進步。而臥羊整體塑造簡練,區域性刻劃精細,將羊的馴順特性凸顯無遺,反映了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藝術化方面的追求。這件羊形青瓷釉色飽滿、造型生動,是青瓷中的精品。它帶來光明與吉祥,陪伴人們驅走黑暗,度過漫漫長夜。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