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結義,代表著友情的昇華與社會關係的定格,貫穿其中的乃是儒家“義”之一字。“捨身而取義者也”,曾記否,古今多少豪傑為“義”而拋頭顱、灑熱血,“義”總讓人熱血沸騰。

“桃園三結義”、“瓦缸一爐香”,取自《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劉、關、張三人一見如故,桃園結義,時逢亂世。兄弟三人在大勢洪流中掙扎生存,終得以稱霸一方。

賈柳樓,四十六友一爐香,最後除了王博當與單雄信等少數人之外,其餘人皆成了李世民手下的開國功臣,征戰四方,成為一段佳話。

兩場結義,都曾改變歷史。那麼,為何要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呢?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桃園三傑的“義”

“忠義之輩”最讓人敬佩,因為這種人為了兄弟真的可以去死。從結局來說,劉、關、張三人最後並不算很好,沒有統一大業,也沒有安享晚年,或憋屈、或悲壯、或無奈,讓人嘆息。

但劉、關、張三人卻是將“義”踐行到了極致。昔年,劉備半生輾轉,屢戰屢敗。張飛何其勇武,伐董時與呂布大戰幾十回合不落下風,到了徐州之戰,呂布見來將是張飛不覺間畏上三分。

長坂橋一聲暴喝,天地變色,追兵勒馬於前,甚至有人被嚇破膽而死。戰場之上,更是如入無人之境,身先士卒,殺敵豪邁,卻粗中有細,可稱得上是萬人敵。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如此英雄人物,在劉備手下近乎半生的時間統兵沒有過萬,每逢戰亂,逢戰必敗。敗了就逃,逃不過便戰。直到赤壁之戰,三人的命運才迎來轉折。

如此長的時間,跟著這樣一個毫無前景的老闆,張飛關何曾言棄。下邳之戰,劉備妻子被俘,關羽為保護兄嫂迫降於曹操。曹操得了關羽,那可真是如虎添翼,斬顏良、誅文丑,無人可擋。

相較於劉備,曹操彼時已然成為北方霸主。無疑,跟著曹操更有前途。但是關羽是怎麼做的呢?得知劉備訊息後,毅然出走,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置生死於不顧。

那麼,劉備值得這兩位舉世無雙的豪傑如此依附、信賴嗎?從後續事件來看,值得。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劉備這一生做的最錯誤的一件事,便是傾全國之力伐吳,一場大火,夢想幻滅。連諸葛亮都無法阻止劉備,為什麼身為君主的劉備要冒如此大的風險?

因為他的二弟關羽被東吳殺了,在他看來,不管你有多強,不管你在哪裡,你只要敢殺了我兄弟,我一定要與你至死方休。天涯海角,我亦去之!

這就是劉備迴應兩位兄弟的“義”,古往今來,多少人在打天下之前結為兄弟,打天下之後卻反目成仇,殺得你死我來。

劉備又是如何做的呢?不管身居何位,兄弟就是兄弟,情義不可失,哪怕是去死。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瓦崗一爐香的“忠”

《隋唐演義》中,最讓人羨慕的一對兄弟,秦瓊和單雄信。單雄信對秦瓊那可真是相當照顧,秦瓊生活潦倒,在當鐧賣馬時,單雄信收留了他,還認其當了大哥。

秦瓊反出瓦崗,面對追兵時,單雄信收留了他。單雄信與李世民乃世仇,當李世民派人來招攬秦瓊時,單雄信沒有多做阻攔,只由著秦瓊選擇,然後秦瓊選擇了李世民。

幾年後,李世民大敗劉武周,秦瓊立刻調轉馬頭,直指洛陽,洛陽是單雄信的地盤。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於公而言,秦瓊聽從了李世民的命令,依命行事,無可厚非。但從朋友的角度來說,秦瓊算不得忠義。

再說這“一爐香”中的羅成,對於羅成的描述當時最為喜愛,覺得他跟三國中的趙雲一般,白馬銀槍,好不威風。

可羅成又幹了哪些事呢?從義父那裡學了單槍破雙槍的招式之後,轉手間就把義父給挑了。秦瓊作為其親表哥,兩人曾經互相發誓傳授武功,秦瓊毫無保留,但羅成卻留了一手回馬槍。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兩場結義,為何落得不同結局?

後來王世收留羅成,待羅成如親人一般,結果李世民一來招攬,羅成便立馬投降,只因李世民大勢已成,兵強馬壯,看似順應大勢所趨,實則不仁不義。

結語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就在於一個“寧”字。

做人處事,若能交到如劉、關、張這類人當作兄弟,那可真是生而無憾,倘若不能如此,再多的“瓦崗一爐香”,也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