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劉棨出任長沙縣令時,正值長沙因裁兵而引起千餘士兵譁變,劉棨出為周旋,並用縣倉所貯預支三月餉糧,終使騷亂很快平息,深受上司賞識。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劉柴遷任寧羌知州時,又值關中大飢,寧羌州餓殍遍野,而州倉卻無現糧供賑濟於是劉綮親自前往知府衙門借糧放賑,救活百姓無數,因而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次年受命賑濟洋縣,同樣博得上司和老百姓的一片讚揚聲。

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小編覺得寧羌一帶向來地瘠民貧,商品經濟欠發達,因而國家定額徵收的賦稅百姓多有拖欠,官民矛盾很尖銳。鑑於此種情況,劉棨一方面改革徵收辦法,允許老百姓交納蜜、慄等當地土特產品,而其中的運輸費用則由他自己負擔,從而減少百姓在流通環節中的附帶負擔。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發展當地的經濟,增加百姓的收入。由於當地盛產槲樹,葉可養蠶,而當地居民不知也不會養蠶,僅用作燒火做飯的柴薪。劉棨覺得非常可惜,於是就從老家諸城請來蠶師,帶來蠶種,教民養蠶和織綢技術。當地人民非常感激他,稱他們所產的綢為“劉公綢”。後來劉宏謀出任陝西巡撫,又在全省推廣其法,陝西自此成為重要的蠶絲產地。

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在寧羌知州任內,劉棨還廣興學校,培養人才,以致後來他奔母喪時竟無錢返里,只好讓弟弟賣掉自己的田產充作川資。足見他是一個非常清廉正直、愛民如子的好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劉棨出任山西平陽知府,任內又多有善政。據光緒《山西通志》記載,劉柴出任平陽知府時,正值當地發生地震之後,滿目瘡痍未復,百廢待興,劉棨加意周恤,每逢年歲歉收,就開倉煮粥賑饑,年歲稍好則修葺文廟,整理樂器設施,重建鼓樓,開拓試院,纂修府屬三十四縣誌,很有一番作為。因而“在任官吏有所約束盡心盡責,而老百姓則懷德畏服,善政不可勝舉”。以致他後來升任江西提刑按察使離任時,當地官民撒淚相送他。

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小編認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劉棨在四川布政使任上去世,終年62歲。劉棨生有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等十子。劉統勳這一代,除劉統勳外,劉家還有二位進士,七位舉人。劉墉的堂叔劉維焯字爾痴,為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曾官行人司出使越南,後家居不出。劉墉曾有“但使遠人酬白雪,不聞客橐有黃金”句讚揚他南越之行。劉墉的堂叔劉純煒字霽庵,為乾隆四年(1738年)進士,歷官分宜知縣、海寧守備、平湖令、杭州知府、浙江布政使、太僕寺卿等職,亦為清代知名的賢官。劉墉的堂叔劉鋌煜字爾振,以舉人出身,歷官山西鳳台、曲沃、平陸知縣,亦為知名賢官。《山西通志》說他由舉人出為鳳台知縣,性格剛強耿直,遇到有不便於施行的事情,即使是上司堅持也不隨便依從。在任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當時廷議修治天井關,通記每天使用民工以數千計,劉鋌煜認為是勞民傷財之舉,親自乘馬來到現場考察,遍覽形勢,堅信此舉不可行,極力向當事者辨明利害,以為山水漲落無常,徒勞人力,且妨農功,終於使此事中止。又極力諫免曲沃民人因西域用兵事所加派,曲沃人因此非常感激他。後來他死平陸任上,曲沃民人感激他的恩惠,竟相前往弔唁他。劉墉的堂叔劉縉熠字爾愚,劉綬烺字爾重,均以舉人官至知縣。劉組煥字爾立,蔭行人司,官至戶部主事。堂兄劉紹輝字幾先,以舉人官內閣中書。劉墉的堂叔劉繼爚字爾恥劉緒煊字爾健,以及劉纘煌等均為舉人。劉墉這一代,劉氏子弟登士籍者至少有18人之多。除劉墉外,堂弟劉壿字象山,乾隆二十五年(1759年)進士,歷官守備、按察使、學政、布政使、鴻臚寺卿等職。

劉墉,其實出生在一個豪門顯宦之家

此外,劉長源字璇甫,以舉人為官訓導。劉昀字信南,官州判。劉垌字仰晦,劉塒字鏡庵,劉臻字凝之,均以舉人官知縣。劉界字子仁,以捐納為知縣;劉塘字進之,以捐納官經歷。劉詩,字孟雅,以進士官知縣。劉書,字仲雅,以監生參與《四庫全書的編撰,因功授石矽廳同知。劉禮字督雅,以舉人官知縣。劉埴字工陶,以舉人官知縣,有“況鍾”之譽。劉田、劉壧、劉塏(字仲堂)均官知縣。劉壤字仲襄,劉增字益其,均為監生。由此可見劉氏家族在清代之興盛與顯赫!難怪民間有“天下第二家”的傳說!難怪乾隆皇帝會有劉家“海岱高門第”的說法!我們所要介紹的人物劉墉,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豪門顯宦之家,時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19年。這時,正是著名的“康乾盛世”逐漸形成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