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犯錯的趙穿,最終導致晉國在“河曲之戰”中失敗

秦康公為報“令狐之戰”之仇,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晉國,並且成功地率先攻下晉國的羈馬。

秦軍既然已經先下一城,晉國軍隊自然要全軍備戰。晉軍由“中軍將”趙盾親自掛帥,此時晉國三軍將佐已多是他的親信。而秦軍則由秦康公親自督軍。

連續犯錯的趙穿,最終導致晉國在“河曲之戰”中失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趙盾劇照

此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秦國軍隊陣中多了一位由晉奔秦的範武子。這種情況對於秦軍來說,顯然是一個極大的優勢,因為範武子對晉國將領的性格和行事風格有著相當程度的瞭解。

在交戰前,晉、秦兩軍在各自陣營作最後的備戰。晉國最終決定以臾駢的計謀為主——“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臾駢掌握了秦軍無法持續作戰的缺點,建議採用“深壘固軍”的方式來消耗秦軍。

臾駢雖然在此戰之前,從未被安排在三軍將佐的位置上,但是他曾受趙盾的託付,親自押送賈季的親屬到狄國,足可見臾駢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更不用提他對趙盾也是一片忠心。正因如此,趙盾在此戰中既重用臾駢,又重用臾駢的謀略。由此可見,臾駢必然已經成為了趙盾的心腹。

反觀秦國,他們則完全信賴範武子,並以他的謀略與晉軍對抗。秦國軍隊作為主動來犯的一方,自然想要速戰速決,那麼此時熟悉晉軍上下的範武子,就會發揮極大的用處。

臾駢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的謀略和晉軍的弱點,會被對方看透。尤其是這個薄弱點,並不在士兵或者陣型上,而是在最難掌握的人心中。

連續犯錯的趙穿,最終導致晉國在“河曲之戰”中失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趙穿劇照

範武子建議秦康公,如果要應對臾駢意欲開展“持久戰”的計謀,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晉國將領趙穿身上下手。不僅因為其人恃寵張狂,更重要的是,趙穿忌恨臾駢得到“上軍佐”的職位。因此,只要全力攻擊晉國的上軍,那麼秦國自然就能獲勝。

趙穿既年少輕狂,又不擅長軍事和謀略。他竟然仍舊可以受到趙盾的寵信,並被安排到了上軍中。也正是趙穿與臾駢的齟齬,才讓秦國軍隊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

秦軍欲速戰、強攻的戰鬥策略,完全符合《孫子兵法》中的戰略——“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也就是說,秦國大軍主動攻擊,在兵家看來,最忌諱的狀態就是曠日持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畢竟動用大軍作戰,不僅耗時又耗糧,那麼如果想要速勝,就一定要爭取速戰。如若不然,一旦拖得久了,又不能早早決斷,終會導致兵力損耗的結局。那麼,這種形勢對遠道而來的秦軍而言,是相當不利的。所以,秦國果斷地採用了範文子的計策,率軍直擊晉國上軍。

連續犯錯的趙穿,最終導致晉國在“河曲之戰”中失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戰車劇照

戰況果不其然,正如範武子所料,趙穿也成了此戰的關鍵人物——由於趙穿耐不住性子急於出戰,迫使趙盾為了避免趙穿被俘,而全軍出擊。不過秦、晉兩軍交戰的時間並不長,不願意消耗過多的秦軍,還在夜晚派人到晉國軍營叫陣。而臾駢本已決定出戰追擊,但此時又被趙穿和胥甲打亂了計劃。

縱觀晉國軍隊的整體行動,都受到了趙穿的牽制和拖累。他不僅不服軍令私自出戰,又憑一己之力就阻止了自己軍隊的追擊行動,而最終的結果,正如臾駢所料,秦國軍隊順利地趁著夜色撤軍了。

趙穿在此戰中的表現,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將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他雖然只是晉國的偏將,但是竟然可以既不服軍令,又率領部隊獨自出戰,可見毫無智商可言的他,平日就備受趙盾寵信。

他的低能行為,使得趙盾因無法掌握其行蹤卻又顧及其安危,而被迫投入戰場以致最後的失敗,這也是“中軍將”趙盾決意迎戰秦國軍隊時始料未及的。

連續犯錯的趙穿,最終導致晉國在“河曲之戰”中失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趙盾劇照

一方面,從秦、晉雙方的交戰過程來看,晉國軍隊如果除去狂妄的趙穿,單單一個臾駢,就已經夠讓秦軍“喝一壺”的了。可見,秦軍想要擊敗晉軍恐怕絕非易事。

另一方面,對於晉軍來說,如果能執行臾駢之謀略,完全有機會擊退來犯的秦軍,問題的根源就在秦軍裡的範武子,他清楚地知曉晉軍的底細,所以,只要範武子在秦國一天,晉國就會寢食難安。範武子成了晉國必須謹慎對待,並深思熟慮的問題。因此,也就有了趙盾在此後召開“諸浮之會”——與六卿討論如何處理範武子。

《左傳》中對於此戰的記載,並未表明雙方孰勝孰負。然而,《史記》的記載卻不盡相同。《秦本紀》雲“秦國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世家》卻說“大戰河曲,趙穿最有功”。在史家的眼中,“河曲之戰”雖然雙方勝負未明,但是在筆者看來,秦國軍隊最後還能“入瑕”——他們利用晉軍內部的矛盾,在戰後攻入了晉國的城市,就可以推測出,秦國實際上是在這一戰中較佔優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