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蓼兒窪,這是水泊梁山“夢斷”的地方。曾經轟轟烈烈的水泊梁山,名動一時的108將,在這裡他們終於畫上了終止符。

其實,早在宋江決定招安的那一刻起,梁山就已經不再是梁山了。那個梁山是失去了血性的梁山,之後的梁山好漢們,再也不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江湖豪傑。他們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靈魂。

可宋江也是好意,在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宋江,他所追尋的其實不過“忠義”二字。他不想身邊的兄弟們,背上“賊”的罵名。但好意歸好意,可是他錯了。

他想不到的是,朝廷雖然招安了他們,可對他們並不放心。奸臣當道的年代,他們成為了犧牲品。他們奉朝廷之名去征討方臘。原本以為可以憑此建功立業的宋江當時沒有想到,這一去眾家兄弟將損失大半。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分析

征討方臘,是梁山自舉起“替天行道”大旗之後損失最大的一戰。

可即便如此,宋江還是沒能被敲醒。徵方臘成功之後,接受了“加官進爵”,繼續為他所謂的“忠義”效勞。不過,他也效命不了多久了。

與梁山有血債的四大奸臣勢必要奪取宋江的性命。就這樣,一杯毒酒了卻了宋江,而他所帶來的聯動反應就是,李逵、吳用、花榮也紛紛喪命。

可問題是,宋江以死,“忠義”也就不再能約束住吳用。那吳用為什麼不集結力量再次造反呢?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小說畢竟是小說

宋江是真的,宋江起義也是真的,包括後來借宋江打方臘歷史上也有記載。可《水滸傳》卻不是真的,這是施耐庵以其神鬼手段所著作的。

從小說的邏輯上來看,以及《水滸傳》本身的社會架構來看。這部作品在歷史主線上還是有所追求的。

它雖然不是歷史小說,可施耐庵也不想讓《水滸傳》太脫離歷史原貌。畢竟,那個年代架空歷史、穿越歷史還不存在。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說白了《水滸傳》是一部有歷史背景為依託的“俠義小說”。這是施耐庵以及後續所有為《水滸傳》“添磚加瓦”的人的一個原則。

有這樣的一個大原則,那小說就不可能在平添出來一個吳用起義的故事。如果真照此邏輯下去,那小說就始終寫不完了,就像現在很多注水小說一樣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一個施耐庵不可能在描寫吳用造反的歷史根源與依託。但吳用不造反就不造反吧,可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水滸傳》的核心思想

吳用在征討方臘之後也被朝廷委以任用,那個時候他的職位是武勝軍承宣使。怎麼說這也是個朝廷正式官員,吃喝自然不必發愁,日子也過得是美滋滋。

放著好日子不過,吳用卻偏偏要自殺尋死。至於他為什麼這麼做,吳用本人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吳用道:“我得異夢,亦是如此,與賢弟無異,因此而來。今得賢弟到此最好,吳某心中想念宋公明恩義難捨,交情難報,正欲就此處自縊而死,魂魄與仁兄同聚一處。身後之事,託與賢弟。”

吳用之所以自殺,其實所為的還是“恩義”二字。宋江對吳用有恩,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案子犯了之後,是宋江通風報信讓晁蓋、吳用等人得以脫困。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而宋江上了梁山之後,他與吳用更是成為了一對“黃金搭檔”。兩個人一同化解了梁山的種種危機,讓梁山一步步走上巔峰,同時也讓梁山一步步走向覆亡。

宋江對吳用而言,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恩。是宋江的存在,讓吳用真的成了“智多星”。不管讀者是否覺得吳用其實謀略一般,可他在梁山上就是首席軍師。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現如今,吳用的兩個知己晁蓋、宋江都已經死了。他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了意義的生命也不如選擇死去。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當然,吳用自殺除了這一層的意思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感覺到了殺機。這一點,花榮的話說得很明白:

我等在梁山泊時,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討南征,建立功勳。今已姓揚名顯,天下皆聞。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如今隨仁兄同死於黃泉,也留得個清名於世,屍必歸墳矣!

吳、花二人的對話,其實就是他們選擇自殺的原因。他們除了感念宋江與他們的情義外,還擔心被奸賊所害。

此時自殺,他們可以“留得個清名於世”。什麼叫做清名呢?說白了就是《水滸傳》的核心思想忠義。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感念宋江是為了“義”,不負其名是為了“忠”。吳用、花榮選擇自殺,也是不想讓奸賊再找個理由出來謀害他們,這樣他們還得背個“不忠”。

二人為了“忠義”“清名”選擇了自殺,這是施耐庵給他們安排的歸宿。畢竟,他們二人對宋江來說,一個是最信任的謀士,一個是最信任的將軍。

宋江作為他們的“主公”,如今已經死了。那麼謀士和將軍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說白了,施耐庵還是為了宣揚封建“徇死”的思想。

不是為了國家、民族,只不過是為了那個九五之尊,為了那個皇帝。這是施耐庵思想的侷限性。也同時是《水滸傳》的社會美學加之。當然,這個侷限性是要批判的。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吳用造反的可行性分析

從小說的創作原則上,我們敘述了吳用造反的“歷史性”;而從《水滸傳》的思想核心上,我們分析了吳用自殺的“社會性”。現在我們跳出這兩點,談一談吳用造反是否有可行性。

其實,就算施耐庵不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他也不為了烘托忠義思想,吳用也無法集合力量造反。

從吳用的主觀思想來說,他本身就沒有極強的反抗意識。智取生辰綱只是同劉唐一樣“求一套富貴”,很簡單的強盜思想,後來一步步走上造反的道路其實是被“裹挾”的不得不這麼做。

可從本質來看,吳用他就是一個學究。所以,他在招安這件事上極力為宋江謀劃。小知識分子的思想,讓吳用也不想背一個“不忠不義”的罵名。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而從吳用的個人能力來說,他雖然可以當梁山的“首席謀士”,可他絕沒有統領群雄的能力。他既沒有晁蓋的豪邁任俠,也不像宋江一樣胸懷大志,就連仗義疏財的柴進,他都遠遠不如。

如果真的讓他去擔當領袖,他做得不見得會超過朱武、樊瑞這些小山寨領導。這就像一個軍隊,你可以做一個好的參謀長,但就是做不了部隊長。說白了,吳用是梁山的參謀長。

更何況,吳用也沒有晁蓋、宋江等人的江湖影響和人格魅力。他們是靠著自己的影響與魅力吸引了一批批江湖人士共奔梁山。吳用作為一個學究,他沒有這種先天優勢。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就算以上這些吳用都具備了,此時的梁山也聚集不起來了。

招安一事已經讓梁山的眾兄弟“寒心了”,“貌合神離”的狀態在征討方臘之前就已經有所顯現。現如今吳用又想造反,還有誰會信你,誰會跟你。

而且,此時的梁山眾兄弟也死傷得七七八八。沒有死的人不是隱居了,就是當官了。大家都有好日子過,憑什麼要上梁山繼續當“賊”啊。

反抗意識最強的幾個人現在是什麼樣子的呢?李逵讓宋江一併毒死了,武松出家六和寺了,魯智深已經坐化,剩下的一個就是阮小七了,可小七此時也繼續過起了打魚的生活。

就算吳用想造反,他也連人都湊不起來。

宋江被毒死後,吳用為何自殺,為何不重新集結力量造反?

結語

吳用之所以選擇自殺,說白了還是《水滸傳》核心思想“忠義”所引導的。這個結局,對吳用這個宋江第一輔臣而言,是最合理的結果。

不過,話說回來,作者即便不想在這裡結局,想讓吳用再造一次反,吳用本人也沒那個能力。就算他沒有個人主觀上的缺陷,此時的梁山好漢也沒有條件再跟他造反。